*本文為《半月談內部版》2025年第7期內容
國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糖尿病患病率為12.4%,是世界上糖尿病人數最多的國家。其中2型糖尿病的高患病率,導致糖尿病并發癥增加的風險。
最新研究證實,社會隔離與孤獨感正通過隱秘的生理通道,悄然增加糖尿病惡化及罹患并發癥的風險。當醫患雙方著力優化降糖方案時,是否忽視了一些影響血糖的“隱形變量”?家庭和社會因素在血糖管理方面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
孤獨的“毒性”有多大
這已經是65歲的張女士一年中第三次因血糖失控入院了。看著她居高不下的血糖數值,內分泌科醫生感到很困惑。詳細了解后醫生發現,張女士唯一的女兒遠在海外,獨居生活讓她的健康管理漏洞百出:經常一天只吃一頓正經飯,連續一周不出門活動。這些生活細節像隱形的推手,讓她的糖尿病悄悄惡化,視力模糊、手腳發麻等并發癥接連出現。
在日常的診療工作中,內分泌科醫生的關注重點會放在血糖監測、治療方案優化等方面。然而,最新研究揭示了一個常被忽視的“隱形殺手”——社會隔離與孤獨感。這不僅會讓人心情低落,還可能通過復雜的生理機制,顯著增加糖尿病人群微血管并發癥的風險。
2024年《美國腎臟病雜志》發表了一項里程碑式研究,通過對24萬名2型糖尿病患者長達7年的追蹤,揭示了令人震驚的“社會代謝”現象:長期處于獨居狀態且社交匱乏的患者,微血管并發癥發生率較社交活躍者提升13%,而主觀孤獨感強烈的人群,風險也上升12%,這一影響甚至超過了傳統危險因素,如高血壓、久坐不動等。
該研究的負責人指出:“社會隔離使神經病變風險激增31%,相當于每天吸15支香煙的神經毒性,而孤獨感導致眼底微血管被侵蝕的速度比單純高血糖快1.8倍。”當我們在顯微鏡下觀察孤獨癥患者的視網膜血管時,會發現其毛細血管密度比對照組減少22%,這與患者自述的視力模糊癥狀高度吻合。對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孤獨不僅是心理問題,更是危害身體健康的“慢性毒藥”。
為什么孤獨會“腐蝕”血管
社會隔離是如何導致血管被“腐蝕”的?可大致總結為三個原因。
健康行為“破窗效應”。孤獨引發的自我調節崩潰遠超想象。孤獨者更容易陷入生活方式的惡性循環。在這部分人群中,吸煙、酗酒的比例更高;運動量減少,靜坐時間過長;睡眠質量差,夜間易醒或失眠等狀況較正常社交人群更為明顯。一項調查顯示,在孤獨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夜間暴食的發生率是普通患者的2.3倍,漏服藥物的風險增加57%,每天靜坐時間長達9.2小時。更危險的是,孤獨感會改變味覺感知,孤獨者攝入高糖食物的快感反應會增強28%,形成“甜蜜依賴”的惡性循環。
壓力激素的“長期轟炸”。長期孤獨會激活人體交感神經系統,導致皮質醇水平升高。皮質醇屬于人體自身分泌激素之一,長期處于較高水平會破壞血糖穩定性,加劇胰島素抵抗,同時使患者產生慢性炎癥反應,炎性介質會像“酸雨”般腐蝕血管內皮細胞,加速微血管硬化。
心理與生理的“雙重負重”。孤獨感常伴隨抑郁、焦慮,進一步抑制免疫調節功能。此外,社會支持不足者往往更少主動監測血糖或就醫,會導致延誤病情的狀況發生。當患者覺得被世界遺忘時,他們的疾病管理意志也在減退。血糖監測頻率下降,延遲就醫風險升高,這種自我忽視往往導致本可預防的并發癥因“無人可訴說”而延誤治療。
從“血糖管理”到“綜合管理”
面對如此困境,醫生與患者能做什么?
早期篩查:醫生在問診時除常規內容外,可以增加一些內容對患者進行簡單評估,尤其對于獨居超過2年、每周社交互動小于3次的“高孤獨風險”患者,應優先納入篩查范疇。可以詢問“過去兩周是否有人幫您購買藥物”“遇到困難時有幾個可傾訴對象”“每周參加社交活動幾次”,這便于早篩查早干預。
用“小圈子”對抗“大風險”:鼓勵患者加入糖尿病互助小組(線上/線下),如糖尿病病友微信群等,分享控糖經驗。也可以多參加社區或者相應團體的社交活動或體育運動。
家庭支持的“精準干預”:家屬定期陪伴患者進行血糖監測,減少“健康管理孤獨感”尤為重要。讓更多的家庭成員參與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避免過度關注疾病本身,多聊生活趣事,緩解心理壓力。可以采取3×3的模式:每日3次非疾病話題交流(每次≥15分鐘),每周3次共同健康行為(如一起準備控糖餐),每月3次家庭社交日(如參觀博物館/短途旅行),給予糖尿病患者心理支持及正向引導。
科技助力打破“隔離墻”:通過智能手環監測社交活動頻率(如每日對話次數、外出時長);通過健康App參與虛擬社群互動,獲取情感支持。
現代醫學已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生物—心理—社會”綜合干預。最新醫學觀點認為,良好的社交關系就像“天然降糖藥”。對抗糖尿病,不僅要管住嘴、邁開腿,還要打開心門。有時候,最好的控糖藥就在棋牌室或者廣場舞里。對糖尿病患者而言,社會關系的修復與心理狀態的改善,可能成為與降糖藥并行的新“處方”。目前,英國已試點“社交處方”制度,醫生可開具“參加園藝治療課程”等非藥物處方;杭州某社區正試點“1+1+1”(1名醫生、1名營養師、1名心理顧問組成服務團隊)社區健康管家模式,助力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作者系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原標題《孤獨傷身:社會隔離加重糖尿病》
作者:穆志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