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幾個核心問題
李后強
四川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作出《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的決定》,尤其是提出了“文旅+百業”“百業+文旅”的要求。成都市委十四屆七次全會通過《中共成都市委關于推進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建設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決定》,要求形成“以文潤城、以商興城、以旅塑城、以體營城”的發展格局,城市綜合能級邁上新臺階。那么,文化與旅游能否融合?融什么?怎么融?融起來有什么意義?值得研究回答。
一、文化與旅游能否融合?
文化與旅游融合的前提是底層邏輯必須一致。文化的本質是人化,是人造的物質與精神,屬于基礎的深沉的持久的力量。旅游的本質是人悅,滿足“五覺”(視覺、味覺、嗅覺、聽覺、觸覺)愉悅,屬于心理的感性的體驗的活動。可見,文化與旅游在精神層面是邏輯一致的,具有相容性和同一性,因此文旅能夠融合。
(一)內在聯系緊密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文化賦予旅游深刻的內涵和獨特的魅力,提升了旅游的品質和吸引力。游客在旅行中,不僅欣賞自然風光,更渴望體驗當地的文化風情,滿足精神文化需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旅游為文化傳播和交流提供了重要平臺。通過旅游活動,文化得以傳播、傳承和弘揚,增強了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二)需求相互驅動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游客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觀光旅游,需旅游體驗升級,更追求個性化、體驗式、富有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這促使文旅融合發展。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文化體驗成為旅游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旅融合滿足了人們對文化和旅游的雙重需求。
(三)政策力度加大
有國家戰略推動,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文旅融合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組建文化和旅游部,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等,為文旅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支持。
(四)技術進步助力
現代科技手段,如數字技術、虛擬現實等,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豐富了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提升了游客的體驗感。
可見,文化與旅游在內在屬性、市場需求、政策支持和技術發展等方面的共同性和互補性,使其能夠深度融合,實現互利共贏。
二、融什么?
重在要素重組與價值裂變。文旅融合特別是文商旅體融合的本質,在于打破產業邊界,通過要素流動與功能互補實現價值重構,核心需聚焦四大維度——
(一)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碼與轉化
文化是融合的靈魂,需將靜態資源轉化為可感知、可消費的動態敘事載體。例如故宮文創通過解構文物紋樣,開發數字藏品、IP聯名產品,年銷售額從6億躍升至25億;西安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為基底,通過實景演藝、國潮市集構建沉浸式消費場景,實現客單價從60元到280元的躍升。成都可依托金沙遺址、三國文化等超級IP,推動“文化符號—創意產品—體驗服務”的全鏈轉化。
太陽神鳥金飾,成都金沙遺址出土(圖源:金沙遺址博物館)
(二)商業動能的場景化再造
商業是融合的引擎,需從傳統零售向復合型消費生態升級。上海“上生99新所”將歷史建筑(哥倫比亞俱樂部)與蔦屋書店、網紅餐飲結合,打造24小時活力街區,日均客流超1.5萬人次;成都太古里將川西民居元素融入設計師品牌,推出“街巷肌理紋樣”服飾,甚至開發“刺繡籃球”等跨界商品,形成“國潮美學+高端消費”閉環。核心在于通過空間價值激活,實現文化溢價與商業變現的雙向賦能。
成都市春熙路商圈太古里夜景(成都市錦江區委宣傳部 供圖,圖源:半月談)
(三)旅游載體的時空延展
旅游是融合的載體,需突破“景點觀光”局限,構建全時全域體驗網絡。內蒙古通過“賽事進景區”策略,在敕勒川房車營地嵌入飛盤賽、非遺市集,單場活動吸引3400人參與,形成“運動引流—美食消費—生態觀光”鏈條;香港西九文化區聯動M+博物館、海濱運動帶與高端商業,使游客停留時間延長40%。成都可依托錦江綠道、龍門山生態帶,串聯“白天研學+夜游消費”“賽事觀演+民宿集群”等時序場景。
錦江綠道是成都市主城區首條大型綠道,開啟了人們對“綠道”新概念的認識和理解(圖源:成都全搜索)
(四)體育流量的裂變賦能
體育是融合的催化劑,需釋放其高頻互動與社群聚集價值。北京工人體育場年均承辦80余場賽事,單日引流5萬人次,依托三里屯商圈開發“賽后經濟”套餐(深夜食堂、明星同款服飾),帶動區域商業價值提升30%;內蒙古以“草原徒步+那達慕歌舞”融合項目,使游客復購率提升至65%。成都應借勢世運會等國際賽事,打造“觀賽+旅游+衍生消費”生態圈。
2025年7月7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曹立軍在興隆湖湖濱場館中心,聽取世運會場館建設工作情況匯報(圖源:成都市人民政府網)
三、怎么融?
核心在機制破壁與模式創新。融合的深度取決于系統性解構能力,需構建“六位一體”策略體系(機制、產品、場景、消費、科技、政策),重點推進三類融合范式。
(一)滲透型融合,功能疊加激活存量空間
通過產業鏈延展與空間復用,漸進式釋放資源潛能。空間再生——上海上生99新所保留老廠區歷史肌理,引入藝術展覽與潮牌零售,使廢棄工業區轉型為文化地標;成都猛追灣依托錦江生態帶,將濱河空間改造為文創市集與河畔劇場,重塑“老成都煙火氣”。業態共生——推動文化場館、體育設施引入輕食咖啡、文創零售,如故宮“冰窖餐廳”年營收破億,驗證“一場多用”的復合價值。
成都猛追灣(蓬州閑士 攝,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二)交叉型融合,技術驅動重塑體驗邏輯
借力數字科技與功能互補,重構消費價值鏈。
科技賦能場景——成都文殊坊街區運用AR技術,游客掃描建筑即可觸發歷史場景重現,配合大數據分析精準推送消費券,使客單價提升25%;杭州“云上亞運”平臺聯動賽事與文旅,基于人流熱力圖動態調節周邊酒店價格,帶動消費額激增210%。時空協同運營——三里屯-工體板塊以“賽事引流+商業承接”模式,通過深夜食堂、主題快閃店承接賽后客流,形成“18小時經濟圈”。
成都文殊坊(蓬州閑士 攝,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三)重組型融合,生態再造培育新型場景
通過產業結構系統性重構,實現價值爆發式增長。
工業遺存轉型——北京首鋼園以鋼鐵文化為紐帶,聯動冬奧滑雪大跳臺、元宇宙樂園,年接待游客超300萬人次,土地價值提升5倍;成都東郊記憶也是成功案例。全域生態構建——內蒙古依托草原沙漠資源,開發“徒步賽+非遺展演+房車營地”項目,使單一景區升級為四季度假目的地。
東郊記憶是成都熱門打卡地之一(東郊記憶 供圖,圖源:川觀新聞)
四、如何可持續融合?
關鍵是構建閉環與生態賦能。實現長期發展的關鍵,在于建立“資源—場景—消費—再生”閉環,重點構建四大體系。
(一)構建流量—消費轉化體系,形成IP驅動的價值閉環
打造“IP事件—場景聯動—衍生消費”鏈條,如麗江古城通過“實景演藝+籃球明星直播”,聯動酒店推出IP主題房,帶動周邊消費增長150%;開發高端消費生態,如上海組合“IP藝術展+奢侈品快閃店+室內馬術”,吸引高凈值客群,實現文化體驗與高端消費共生。
麗江古城(蓬州閑士 供圖,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二)構建資源—空間活化體系,推動存量載體的智慧升級
構建“智慧服務+無界運營”平臺,如“滬小游”小程序整合文旅預訂、行程規劃功能,提升游客滿意度30%;創新全時空場景。高鐵站增設“非遺展+體育零售”專區,老舊廠房改造為“文創工作室+運動體驗館”,突破物理空間限制。
(三)構建科技—體驗升維體系,促進數字重構產業生態
推動沉浸式技術普及,著力全息劇場、數字光影秀場提升互動深度,如成都數字非遺館用全息投影展示蜀繡技藝,使非遺產品銷量翻番;通過人流熱力圖、消費偏好分析,建設智慧管理中樞,動態優化業態布局與活動排期。
(四)構建政策—金融護航體系,著力制度保障長效發展
設立融合發展引導基金,重點支持元宇宙場景開發、智能場館升級,如四川可設立省級文商旅體創投基金;創新跨部門協同機制,建立聯合審批平臺,對商圈引入非遺工坊、街頭賽事給予場租補貼,破解“多頭管理”梗阻。
五、文化與旅游融合具有什么意義?
(一)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文旅融合提供了更豐富、更高質量的旅游產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生活品質。融合催生了定制化、體驗式旅游產品,滿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增強旅游的吸引力和滿意度。
(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文旅產業是綜合性產業,融合后產業鏈延長,帶動餐飲、住宿、交通、購物等相關行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繁榮。推動文旅與農業、工業、科技等產業融合,形成鄉村旅游、工業旅游、數字文旅等新業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展經濟發展空間。
(三)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
通過旅游開發,文化遺產得到活化利用,促進保護和傳承,實現文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旅游為文化創新提供平臺,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強文化活力和競爭力,促進文化創新與發展。
(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文旅融合使旅游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傳播中華文化,提升文化影響力。吸引國際游客,增進中外文化交流與理解,推動文明互鑒,促進文化交流,提升國家軟實力。
(五)助力鄉村振興與區域協調發展
文旅融合盤活鄉村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游,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通過文旅項目,促進資源向欠發達地區流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六)促進社會和諧與文明進步
文旅融合加深人們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增強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旅游過程中的文化體驗,提升游客的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促進社會和諧。
可見,文化與旅游融合不僅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動了經濟結構優化和高質量發展,還促進了文化傳承創新、國家軟實力提升以及社會和諧進步,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消費升級與產業變革的雙重浪潮下,成都市文商旅體融合已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融什么?首先考慮要素重組與價值裂變,從文化基因、商業動能、旅游載體、體育流量四方面分析融合要素,使要素重組帶來價值提升。怎么融?必須推進機制破壁與模式創新,注重“六位一體”系統解法,在機制創新、產品設計、場景營造等六大方面下功夫。如何可持續融合?構建閉環與生態賦能,圍繞流量—消費轉化、資源—空間活化、科技—體驗升維、政策—金融護航四大體系。
當前,四川正迎來多重國家戰略疊加的歷史性機遇,成都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核心引擎,必須通過文商旅體深度融合打造城市競爭新優勢。這一融合絕非簡單的業態疊加,而是一場要素重組、功能互補、價值躍升的系統性變革。立足四川省委“五區共興”和成都市委“智慧蓉城”建設部署,成都需以機制破壁為基、場景創新為刃、生態賦能為核,構建“文化為魂、商業為翼、旅游為體、體育為媒”的融合新范式,將戰略勢能轉化為可持續的發展動能。
成都市寬巷子(蓬州閑士 供圖,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文旅融合的終極目標,是讓城市從“功能載體”蛻變為“生命共同體”。成都當以機制破壁打通要素血脈,以場景創新重塑空間肌理,以數字賦能激活產業神經元。當東安湖的賽事吶喊與錦江夜游的槳聲共鳴,當寬窄巷子的蓋碗茶香浸潤著蜀繡非遺的針線,這座城市便真正實現了“場景可沉浸、資源可再生、價值可循環”的融合生態。未來的成都,必將以“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天堂”為畫卷,以文商旅體融合為筆墨,繪就一幅貫通古今、鏈接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圖景——這既是回應省委戰略部署的“成都方案”,更是獻給世界城市的“中國式現代化”融合范本。
2025年7月11日
成都東安湖體育公園(圖源:四川日報)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李后強(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二級教授,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
配圖:方志四川(除特別注明外,均為作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