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印度外長來中國,需要向中國好好解釋清楚,為何自己總在上合、金磚中唱反調:一個半月后,中方不希望在自己的主場上聽到來自印度的雜音。
中方日前官宣,上合組織外長會將于7月15日在天津舉行,各成員國外長將與會,其中印度外長蘇杰生還將結合與會訪華。
印方知情人士則透露,蘇杰生將先前往北京與王毅外長會面,然后前往天津出席外長會。
這一趟,蘇杰生肩膀上的壓力絲毫不輕。
就在印度本國,汽車制造商協會“敲鑼打鼓”,高喊稀土短缺的危機:一旦中國鎖緊永磁體出口,孟買、金奈那些巨大廠房就要“熄火停擺”,工人怕是要提前“放假”。
今年6月,中印在新德里摸底談判已經試水,這次北京談判是頭伏過后真正的“揭蓋水缸”。傳說中歐洲謀求稀土“綠色通道”,消息已在圈內飛傳,印度心里自然七上八下。
畢竟,如果得不到靈活放寬政策,這口“鐵飯碗”可就真成紙糊的了。
6月14日,上合組織就伊以沖突發表聯合聲明,譴責以色列空襲伊朗,印度不到24小時后單方面發聲,稱未參與討論,拒絕認同聲明內容。
6月25日-26日,青島上合防長會,印度國防部長辛格拒絕簽署聯合聲明,理由是文件中未涵蓋克什米爾恐襲事件。
印度的這類行為已非個例,而是模式化操作。一邊參會,一邊否定會議成果,做法越來越像“內部攪局者”。
中方對此早有警覺,尤其作為今年上合東道主,中國不希望會議成果因“印度變量”而功虧一簣。
更要命的是,莫迪這次真的遇上了“卡脖子”難題。中國稀土出口管制一出,印度汽車制造業如臨大敵,無數工廠面臨斷供停擺威脅。迫于行業壓力,莫迪政府終于不得不放下身段向中國喊話,希望能網開一面。說白了,被現實按在地上摩擦的時候,印度才知道誰才是真正的“大哥”。
社會各界的憤怒、質疑高漲:為什么印度屢屢找中國幫忙,可背地里又插刀?中國網友甚至調侃:“只要離不開我們的稀土,你就不能擺臭臉!”。
中國這邊態度很明確:合作可以,但得公平。去年金磚會議時,中印也談過,但印度得先證明自己能提供穩定的環境。稀土這種東西,中國確實占大頭,全球九成加工都在這兒,印度想繞開中國,短期內根本不可能。
聽說印度還想通過這次會談,讓中國放寬稀土出口。但中國有自己的規矩,不會隨便讓步。印度要是真想談,得先把自己的問題解決了。比如說,別老拿安全當借口為難中國企業,別動不動就翻人家賬本。
印度外長蘇杰生這次訪華,與其說是未雨綢繆,不如說是火燒眉毛。
最直接的導火索,是中國的稀土出口管制稀土,被譽為“工業維生素”,其中的永磁體更是新能源汽車和電子工業的心臟。。這道看似宏觀的政策,卻精準地卡住了印度工業的脖子。而印度,作為全球第四大汽車生產國,其產業鏈對中國的稀土永磁體早已形成了深度依賴。
警報拉響得異常刺耳。印度汽車制造商協會已經發出警告,如果來自中國的關鍵零部件供應中斷,最早在八月初,他們引以為傲的生產線就將陷入停擺。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懸在整個印度制造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所以,蘇杰生此行的首要任務,就是來當“救火隊員”。他需要為印度的汽車產業,乃至更廣泛的制造業,向中方求一張“通行證”。這趟北京之行,與其說是外交訪問,不如說是一次產業自救。
在上合組織,當成員國就伊以沖突發表共同聲明,譴責以色列時,印度扭頭就公開切割,聲稱自己“未參與討論,不認同聲明”,讓東道主中國顏面掃地。沒過多久的上合防長會上,又因為聯合聲明里沒提它關心的“克什米爾恐襲”,印度防長干脆拒簽文件。
在金磚國家,當大家齊心協力推動“去美元化”進程時,印度又跳出來唱反調,公開宣稱無意挑戰美元地位。背后的算盤很簡單——生怕惹惱了美國,尤其是那個隨時可能揮舞關稅大棒的特朗普。
這種行為模式,讓印度成了名副其實的“內部攪局者”和“逆行者”。它既想享受非西方陣營抱團取暖的好處,又不愿意承擔相應的責任,更害怕因此得罪西方。這種騎墻姿態,不僅嚴重侵蝕了組織的內部共識和行動力,也讓印度自己逐漸被邊緣化,影響力不升反降。
印度種種矛盾行為的根源,在于其長期奉行的“戰略自主”國策。通俗點說,就是在大國之間“走鋼絲”,誰的好處都想要,誰的隊伍都不站。
過去,這套玩法確實讓印度左右逢源。它既是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的積極成員,又是上合與金磚的核心一員,在地緣政治的棋盤上長袖善舞。
但現在,這根鋼絲越來越細,風也越來越大。一方面,來自美國的壓力實實在在。特朗普對金磚國家“去美元化”發出的關稅威脅,是印度臨陣退縮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它在“四方安全對話”里的積極表現,已經引發了中國和俄羅斯的戰略警惕。
更要命的是,近期中美關系出現的回暖跡象,讓印度最賴以生存的“戰略模糊空間”被急劇壓縮。當中美不再激烈對抗,印度作為“制衡中國”棋子的價值就會下降,它想兩頭下注、兩邊漁利的好日子,也就快到頭了。
因此,蘇杰生的北京之行,早已超出了雙邊范疇。它是在經濟壓力、雙邊僵局、多邊孤立和地緣變局的多重擠壓下,一次被迫進行的“外交再校準”。說到底,這是一次對印度“戰略自主”路線的壓力測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