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何以鳳翔”暑期社會實踐團10名隊員,在任斌斌、馬嘉雯兩位老師的帶領下,踏上了寶雞鳳翔的土地,正式開啟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首日,實踐隊走進鳳翔文化館,沉浸式感受當地非遺文化的深厚底蘊。
鳳翔文化館作為當地文化傳承與展示的重要窗口,始終秉持著服務群眾的理念,館內的非遺展廳、文體活動室、培訓室等功能區域均免費向群眾開放,讓文化惠民的春風吹拂每一位參觀者的心田。其中,非遺展廳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這里宛如一座非遺寶庫,陳列著泥塑、木版年畫、剪紙、刺繡布制品等 20 多個品種、1000 余件珍貴展品。
在非遺展廳內,一件件精美的展品靜靜訴說著鳳翔非遺的千年故事。色彩艷麗、造型古樸的鳳翔泥塑,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展現著民間藝人的巧奪天工;線條流暢、寓意吉祥的木版年畫,在一印一刷間傳承著古老的民俗文化;還有那剪刀下生花的剪紙、針腳間藏情的刺繡,每一件作品都凝聚著鳳翔人民的智慧與情感。
館內展品掠影
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鳳翔對木版年畫、泥塑等非遺項目有著系統的保護與傳承體系。不僅建立了完整的名錄體系,清晰梳理了非遺的歷史脈絡與傳承譜系,更通過 “非遺六進”(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進景區、進機關)活動與各類展覽,讓非遺走出博物館,融入大眾生活。同時,當地還積極擁抱現代科技,利用數字化技術對非遺進行記錄、展示與傳播,讓古老的非遺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木版畫及木版畫模具
實踐過程中,隊員們一邊認真聆聽工作人員的講解,一邊仔細觀察每一件展品,不時拿出手機記錄下精彩瞬間,還圍繞非遺的傳承現狀、創新發展等問題與工作人員展開熱烈交流。來自大數據應用技術專業的樊同學難掩激動地說:“以前只在課本或網絡上見過鳳翔泥塑,今天親眼見到這些作品,才真正感受到它的震撼。那細膩的筆觸、飽滿的色彩,背后是一代代匠人的堅守與付出。”
在文化館前合影
此次鳳翔文化館之行,對實踐隊的同學們而言意義非凡。它不僅讓大家實地了解了鳳翔非遺傳承的歷史文化底蘊,拓寬了文化視野,更讓每一位隊員深刻領悟到我國古代匠人的創造精神與工匠精神。任斌斌老師表示:“‘三下鄉’實踐活動是課堂的延伸,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同學們在行走中感受文化的力量,增強文化自信,未來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貢獻力量。”接下來 “何以鳳翔” 暑期社會實踐服務隊還將走進鳳翔的鄉村、企業等地,繼續深入探尋當地的文化與發展密碼,讓實踐的腳步在傳承文化、服務社會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供稿人:任斌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