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13日),同濟大學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智庫發布全球首個國家與地區STEM教育發展綜合評估工具——全球STEM教育發展指數2025(以下簡稱“指數”)。結果顯示,美國、中國、瑞士、新加坡、丹麥等國位居前列。
該指數系統評估了全球40個主要國家與地區的STEM教育發展水平,從政策與資源、教育過程、成果與影響三大維度構建22項細化指標,為各國優化STEM教育戰略提供科學基準。
指數以國際通行的CIPP(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教育評估模型為理論支撐,兼顧國家系統、學校、教師與學生等不同參與主體,構建了多維度、全過程的“雙核”評估框架,形成政策與資源、教育過程、成果與影響三大核心維度。
結果顯示,全球STEM教育呈現多極化發展格局。美國以86.50分位居榜首,其教育經費占比、生均經費投入與高等教育資源方面具備優勢。
中國以85.46分位居第二,在“教育過程”維度表現尤為突出,以突出的教師STEM能力得分、PISA測試結果、學科競賽優異表現、STEM畢業生規模優勢彌補人均資源短板。瑞士、新加坡和丹麥緊隨其后,憑借高質量的基礎教育、精細化的師資培養與開放協同機制,在教育成果與影響上取得領先,躋身第一梯隊。
在新興經濟體中,印度以334萬STEM畢業生規模位列全球第一,但因生均經費僅為美國的17%,綜合排名靠后,反映了規模與質量之間的矛盾。
研究團隊發現,高投入與精準配置及過程管理相結合,才能充分釋放資源效益。教育經費占GDP比重高,生均支出高,這些硬件條件為科研與教學提供了充足保障;經費、設施與人力有機聯動,使基礎研究與人才培養形成良性循環。相比之下,一些新興經濟體雖然有數量龐大的STEM畢業生規模,但因缺乏教育過程質量的把控,則難以在學生能力提升與科研產出上取得同步進展。
報告進一步驗證了產學研協同與國際合作開放策略對STEM領域科研成果轉化效率的顯著影響。數據顯示,那些建立產學研聯合實驗室、技術轉移辦公室,并在科研方面積極尋求國際合作的國家,其專利轉化率和高影響力論文占比均超過樣本平均水平30%。
基于這些洞見,全球STEM教育發展指數2025報告建議:
一是加強基礎資源與結構性投入的協同布局,優化區域間資源分配結構,推動教育公平與戰略導向相結合。
二是聚焦人才培養過程,完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強化跨學科教學與項目化學習模式,建立以學習成效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夯實STEM教育的人才供給基礎。
三是提升成果轉化與國際協同能力,鼓勵科研國際合作,拓展產學研融合路徑,推動政府間及高校間的STEM教育合作網絡建設,提升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參與度與影響力。
同濟大學STEM教育智庫于2024年5月成立,致力于通過組建一支多元化學科交叉、跨界融合的專家隊伍,開展STEM教育的探索與示范應用,研究制定具有中國特色、大中銜接的STEM教育新型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