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不少人在說,該給楊議道個歉。起因是一段94歲老人參加剪彩的視頻,他因此被貼上“不孝”的標簽,但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恐怕很多人并不完全清楚。
時間拉回7月9號中午,天津一家海鮮飯店開業,老板是楊少華的干兒子,老爺子坐著輪椅去捧了個場。視頻里他裹著條紅圍巾,對著鏡頭笑,坐了沒十分鐘就回了家。誰也沒料到,午覺醒來后老人突然頭暈,送進醫院就沒能再出來。就這短短幾個小時,楊議成了眾矢之的,“拿親爹當搖錢樹”的罵聲鋪天蓋地。
葬禮上的場面更讓人揪心。楊議當場哭暈過去,是韓兆一把扶住他才沒摔倒。靈堂擺了十條中華煙,送別車隊排著21輛勞斯萊斯,這在普通人眼里夠體面了吧?可網友不買賬,“作秀”“租車撐場面”的評論刷個不停,好像楊議做什么都是錯。
就在這當口,李立群拿備用機錄了段7分鐘的視頻,讓助理發了出來。7月11號深夜的視頻里,他頭發亂糟糟的,說話直來直去:94歲走,沒病沒災,這叫喜喪!在臺灣,80多走都算喜喪,何況楊老先生活到94,走得安詳,沒遭罪,這是多大的福氣!
他翻出剪彩的視頻,指著屏幕說:“你們看老爺子那眼神,都發渾了,精氣神早就到了頭。就算不去曬那太陽,也就這一兩天的事。”這話戳破了窗戶紙,卻讓不少人心里不是滋味。
李立群還說了些外人不知道的細節。楊議把相聲社開在自家隔壁,就為老爺子抬腳能到,排練場永遠留著張藤椅。有回下大雨,楊議背著父親往劇場跑,喘著粗氣還逗樂:爸,這可比您當年扛鋼錠輕省多了!
老鄰居都看在眼里,楊議帶父親上節目,夾菜先把刺挑得干干凈凈,擦嘴比護工還細致。有人抹著眼淚說:“他喂他爸吃飯,勺子遞過去都得先吹涼了,比親閨女還周到。”二十二年前,他就跟兄弟們合計著給父親買了墓地,特意選了能和母親合葬的地塊。
楊少華本就愛熱鬧,生前總跟兒子念叨:“帶我去人多的地方聽個新鮮。”剪彩那天,是他自己翻出紅圍巾系上,催著楊議:“快點,別讓人家等急了!”這些細節,網上罵人的那些人怕是沒瞧見。
養老院護工小張說得實在,她在網上發帖:“我帶老人下樓曬太陽,家屬夸我盡心;楊議做一樣的事,就因為他爸是名人,就得挨罵?”這話問到了點子上,現在的人到底怎么了?
讓老人在家待著,怕悶出病,有人說你不管不顧;帶老人出門活動,又說你消費老人。楊議夾在中間,怎么做都不對。有人翻出十年前的照片,楊議蹲在地上給老爺子系鞋帶,陽光把爺倆的影子拉得老長,那畫面假不了。
楊少華晚年愛抽半根煙解悶,楊議怕他抽多了傷身,把煙盒剪開,每根煙上都標著“早”“午”“晚”,按點遞過去。靈堂上那十條中華,也是照著老爺子生前的喜好備的,卻被說成擺闊氣。
網友吵來吵去,核心就一個:帶老人參加商業活動就是不孝。可他們忘了,楊少華是自己想去的,那老板是他看著長大的干兒子。老人一輩子好面子,覺得能去捧個場是榮耀,這種心情,年輕人未必能懂。
李立群在視頻最后說:“楊議帶父親出門,是想讓老人多些樂子。他們父子,是你情我愿。天下哪有父親不盼著孩子好?”這話點透了,父子間的情分,哪是外人看一眼就能斷的?
楊少華生前常說:“鍋里有肉,家里有兒,這輩子值了。”現在聽這話,比什么都實在。他走的時候嘴角帶著笑,安詳得像睡著了,這難道不是子女孝順最好的證明?
葬禮那天,楊議暈過去之前,一直攥著父親的遺像,韓兆說他指甲都掐進相框里了。如今楊議還在休養,有人看見他對著老照片發呆,照片上是楊少華60多歲時和他的合影,背面寫著“父子同心”。
網上的罵聲漸漸淡了,開始有人說“該給楊議道歉”。可道歉有什么用?那些刀子一樣的話,早就扎進心里了。
94歲的老人想出門看看熱鬧,70歲的兒子陪著他,本是件暖心事。就因為一段視頻,愣是被說得面目全非。這世上的事,從來都不是眼睛看到的那么簡單。
李立群在視頻結尾嘆了口氣:“誰家沒老人?誰沒老的那天?多積點口德吧。”這話該讓那些敲著鍵盤的人好好聽聽。
陽光好的午后,楊議或許會想起小時候,父親扛著他往劇場后臺跑,兜里塞滿花生糖的日子。如今他老了,父親走了,那些罵聲終會散去,可爺倆相處的那些時光,才是最真的。就像楊少華說的,鍋里有肉,家里有兒,這輩子值了。這話里的滋味,怕是只有真懂孝順的人才嘗得出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