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快速發展,一場圍繞"高精尖"人才的卡位戰已然打響。截至7月13日,多家低空頭部企業均與國內外高校開展合作,以"產業+教育"的融合模式加速低空經濟人才培養。具體來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清華大學等頂尖高校火線布局,在今年集中開設"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并新增博士點,同步行動的還有沃飛長空、億航智能等頭部企業,它們正通過與高校共建實驗室、定向培養、實習輸送等方式深度嵌入人才培養鏈條,以期在這場關乎未來產業主導權的"人才競賽"中占得先機。
頭部企業聯合高校搶先布局
低空經濟高速發展之際,頭部低空企業搶先開啟了人才培養模式。眼下,校企合作下的"產業+教育"融合模式,正在成為低空經濟人才輸送的新路徑。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多家國內低空頭部企業都與多所高校達成了相關合作,參與高校科研項目、專業共建以及定向人才培養計劃。
沃飛長空首席人力官戴馨表示,沃飛長空目前跟多所高校都有深度的校企合作,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等。除了研發方向、人才培養、實習實訓方面的深度合作,沃飛長空在商業洞察、場景落地方面也開展了有益的探索,與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的高校建立了實習生計劃。
御風未來副總裁岳婷婷提到,今年5月,同濟大學航空運輸與低空經濟研究院正式成立,御風未來與同濟大學航空運輸與低空經濟研究院簽署了同濟大學產教融合創新實踐基地合作協議,圍繞校企人才培養、科研協同攻關等方面展開合作。
億航智能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前億航智能與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以下簡稱"中飛院")達成戰略合作;與清華大學等高校共同推動產學研合作,在廣州成立了清華大學航空航天與智能制造專委會;還與西班牙薩拉戈薩大學和中國廣州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計劃共同建立低空飛行安全聯合實驗室。其中,針對億航智能無人駕駛航空器,中飛院與億航智能將聯合開展操控員、維修員等相關人才培養、執照培訓、運行監管等工作。
"未來,我們期待與更多高校在低空飛行器設計制造的人才培養、實習就業輸送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共同探索‘產業+教育’的融合模式,打通從課堂到低空經濟產業的通道,為低空經濟行業培養有實力的專業人才。"岳婷婷說道。
數十家高校首開設低空專業
校企合作的融合發展模式的背后,是低空行業越發迫切的人才需求。
據中國民用航空局預估,到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到2035年有望達到3.5萬億元。在如此發展規模之下,低空人才缺口進一步擴大。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數十家知名高校紛紛開設低空技術與工程相關專業,加大為行業輸送人才的力度。具體來看,新增"低空技術與工程"本科專業的高校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宣布擬新增低空技術與工程(一級交叉)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的高校包括清華大學、重慶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山東大學等。此外,南開大學等多所高校新增"低空技術與工程"二級學科博士點。
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申報專業人才需求情況中提到,經調研測算,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的直接就業方向有大于4000人/年的人才需求(本科及以上),在輻射就業方向有約23萬人的人才缺口(本科及以上)。
華南理工大學則提到,無人機制造與研發企業的人才數量需求大約在4萬—5萬人/年,通用航空與低空服務企業的人才數量需求大約在5萬—8萬人/年,低空物流與配送企業20萬—25萬人/年,基礎設施與配套服務企業2萬人/年,政府與行業組織0.5萬—1萬人/年。
岳婷婷表示,過去,低空經濟技術型相關人才主要來自航空航天、機械工程、電氣工程等傳統專業,低空經濟企業往往需要在員工入職后進行較長周期的定向培訓,尤其是在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飛控系統、動力系統、結構材料、適航認證等領域。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的設立,意味著學生將在低空飛行器研發與制造、低空運營系統、適航安全等多個方向接受系統學習,將為低空經濟企業帶來更精準的人才匹配、更高效的協同協作。
細分方向避免人才同質化
不過,在數量進一步增加的基礎上,行業對低空人才的要求也出現了新趨勢。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副研究員金偉在《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需求分析與培養建議》一文中提到,一方面,行業所需人才更加專業。低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要求培養高技能、高素質、復合型的低空經濟人才。技術研發人才不僅需要具備航空器設計、飛行控制、空氣動力學等專業知識,而且能夠精通網絡通信、AI算法、新能源技術等,具備航空、汽車、能源等跨學科的技術跨界能力。
另一方面,隨著發展趨勢的變化以及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轉變和推進,低空經濟的人才需求結構正在由傳統通航、民航人才向新興的無人駕駛、智能網聯、垂直起降等領域轉變。
岳婷婷表示,目前御風未來2噸級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M1處于技術創新及適航取證階段,這類飛行器對安全的要求極高,對飛機結構材料、航電系統、電氣系統、適航認證等領域的人才提出了更高標準,因此在這些領域有較大的人才需求。同時,隨著低空經濟應用場景不斷豐富以及公司業務快速拓展,御風未來對具備復雜任務執行經驗的飛行器操控人員也有較高需求。
戴馨也提到,沃飛長空AE200已進入商業化落地階段,與之匹配的,目前對低空飛行器研發和制造類人才需求更為迫切,同時,供應鏈管理、市場營銷和售前售后等模塊的人才需求也開始產生。
在上述變化趨勢與人才缺口下,各高校的低空技術與工程的專業也更加注重交叉培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潘翀表示,采用"厚基礎、強交叉"的課程體系,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專業建設專班,與北航杭州國際校區聯合培養,覆蓋飛行器設計、飛行控制、人工智能、空管通信等交叉領域。
不過,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無人機系統研究院院長何雄奎也指出,低空的應用場景多種多樣,以農業無人機為例,既包括了飛行器本身、飛控的相關內容,還要考慮行業特征,如電力巡檢、數據信息獲取、施肥施藥播種作業與運輸等具體的作業任務特征。因此,高校在培養人才時,需要進一步細分方向。
"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低空專業,在基礎課程之余,應當避免同質化的教學與實踐內容,有針對性、有方向地結合高校學科特點、技術特長與特色應用場景來培養人才。"何雄奎說道。
北京商報記者 關子辰 牛清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