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建再創奇跡,上百億資金砸向1500米深海,建造了一個水下三峽,那深海為什么要建“三峽”,它到底有多牛呢?
深海一號
它就是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深海一號”,總投資216億元,按照“30年不回塢檢修”的高標準建造,設計壽命達150年,可抵御百年一遇的超強臺風,也是全球首座10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
要知道,它所在的南海,可是曾被國際石油公司視為海上油氣勘探禁區。畢竟我國南海海域可是地處三大板塊交匯處,是全球唯一同時聚集高溫高壓、深水、復雜斷塊三大世界級鉆完井技術難題的海域。
給大家看一組數據,深海一號大氣田二期工程最大作業水深為1500米,12口水下氣井的總井深超6萬米,相當于7座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海底溫度高達138°C,地層壓力超69兆帕,相當于家用高壓鍋工作壓力的1000倍,可以說,技術難度堪比航天工程,在全球范圍內都沒有可借鑒的先例。
但我國偏要挑戰不可能,用3萬噸鋼鐵耗時十年成功在南海建造,使用的電纜長度超800公里,可以環繞海南島一周,最大排水量為11萬噸,相當于3艘中型航母,美國專家看完都直呼,我國是把空間站建造在了海底,那我國為什么要死磕這塊“硬骨頭”呢?
我國為何要堅持建深海一號
那當然是為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之一,油氣資源需求量巨大,俄羅斯、中亞、沙特等國都是我國進口國之一,約70%的石油和40%的天然氣依賴進口,極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和地緣政治影響。
而且根據我國的不斷勘探,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占全國原油增量的約八成,其中約三分之二的海洋油氣新發現都集中在深水區,光是南海,就蘊藏了190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和110億桶石油,占全球海洋油氣資源的40%,再加上從海洋石油981到藍鯨一號再到深海一號,我國在超深水領域的技術空白逐漸被填補,關鍵設備自主化率更是提升到了80%。
海洋石油981
于是海洋油氣就成了我國油氣生產的“主陣地”,如今,深海一號二期的投產讓年產氣量達45億立方米,每年可為粵港瓊等地供應30億立方米深海天然氣,可以滿足大灣區四分之一的民生用氣需求,每年可替代煤炭45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15萬噸,更是讓海南、廣東等地百姓用氣成本直降30%。那是不是就有人說了,那我國已經有了西氣東輸,再建深海一號豈不是浪費錢?
深海一號二期
再建深海一號豈不是浪費錢
其實西氣東輸和深海一號是兩個獨立但互補的能源供應體系,西氣東輸雖然也能達到香港,但這條大動脈兩端相距7000公里,且是從中亞地區進口,能源供應不夠穩定。
而深海一號的建造,主要服務于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與西氣東輸形成互補,強化沿海地區的天然氣穩定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