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里,我懷著崇敬與好奇,踏入了盧氏縣營子村的尊師重教園。這一次參觀,如同打開了一扇通往知識殿堂與人文精神世界的大門,帶給我無盡的震撼與思考。
踏入尊師重教園,一種古樸而莊重的氣息撲面而來。這所由農家小院改造而成的園子,雖無華麗的裝飾,卻處處散發著濃厚的文化底蘊。正房和廂房的建筑風格質樸,土坯墻、人字形房坡,訴說著歲月的故事。院子里的兩尊郭華教授塑像格外引人注目,一尊是求學時的全身塑,目光炯炯,面帶微笑,懷揣一書,盡顯山里娃的樸實剛毅與對知識的渴望;另一尊半身塑則展現出他嚴謹治學、一絲不茍的教授風度 。
營子村,這個看似平凡的村莊,卻有著不平凡的文化底蘊。據統計,這里走出了四位國家級的資深科學家,9個博士研究生,41個碩士研究生和182個大學本科生。如此高密度的人才產出,在全國范圍內都實屬罕見。是什么讓這個村莊成為了人才的搖籃?答案就藏在村莊的文化傳承與教育理念之中。
據原盧氏縣人大常委會委員(三級調研員)王永華介紹,營子村素來有著崇文重教的傳統,尊重教育、尊重老師是這里代代相傳的社會風尚。1918年,郭操先生創辦營子小學,至1924年,該校易名營子國民小學,成為盧氏縣僅有的三所公立小學之一。
百余年來,耕讀傳家、尊師重教在這里蔚然成風。在這種風氣的熏陶下,孩子們從小就懂得知識的重要性,以知識報國為奮斗目標,勤奮學習。
車迎新同志曾深情地說:“知識改變人的命運,知識從哪里來?”正是因為村民們對知識的尊重和對教育的重視,為孩子們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才使得他們能夠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實現自己的夢想。
郭華教授,無疑是營子村的驕傲,更是眾多學子敬仰的楷模。他出生于這個普通的農家小院,憑借著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對知識的執著追求,一步步走向了科學的巔峰,成為了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他的研究領域處于物理學科的前沿,為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郭華教授不僅在學術上成就斐然,他的為人更是令人欽佩。他生活簡樸,為人低調謙遜。即便成為了一流大學的系主任,依然保持著樸素的生活作風。
當年,他常常身背普通的帆布雙肩包,衣著樸素地擠公交車回家看望父母,與農民工無異。在住房條件很差、收入很低的情況下,他依然安貧樂道,專注于科研和教學工作。
然而,天妒英才,郭華教授英年早逝,這無疑是科學界的巨大損失,也讓無數人為之惋惜。但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永遠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他對科學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對國家的奉獻,成為了營子村乃至整個社會的精神坐標。
營子村在外工作的成功人士車迎新等人捐資修建尊師重教園,這一善舉意義非凡。車迎新,這位從營子村走出的金融家,在金融領域取得卓越成就后,始終心系家鄉,積極投身于家鄉的文化建設。
他曾任農業銀行監事長等重要職務,是金融領域的專家和領導。他組織策劃修建尊師重教園,希望通過這個園子,讓更多人了解“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以及“尊師重教、尊重科學”的道理。
尊師重教園的建成,不僅是對郭華教授等營子村杰出人才的紀念,更是對尊師重教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這里陳列著營子小學建校以來歷屆教師的照片與簡介,他們是培養人才的奠基者,在教壇上默默奉獻,為營子村的教育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廂房里還展示著營子村走出去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大學本科學子們的照片和事跡,激勵著后來的學子們奮發向上。
一個村級組織修建尊師重教園,目前在國內尚屬首例。營子村委尊師重教的舉措,產生的意義、作用及影響是深遠的。從國家層面來看,振興中華的希望在于教育,而尊師重教是教育發展的基石。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科教興國是必由之路。
在當今世界,大國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是科技實力和人才的競爭。只有培養出大量優秀的人才,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營子村的成功經驗表明,一個地方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這個地方能否出人才。當全社會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教育事業才能蓬勃發展,國家的未來才有希望。
從地方層面來說,營子村尊師重教的傳統,為當地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提升了村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尊師重教園的建成,成為了營子村的一張文化名片,吸引著眾多人前來參觀學習,也為當地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它也為其他村莊樹立了榜樣,激勵著更多地方重視教育,傳承和弘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
對個人而言,營子村的學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受到榜樣的激勵和良好教育氛圍的熏陶,更容易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他們明白知識的力量,懂得通過努力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為自己的人生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尊師重教園里展示的成功人士的事跡,為他們提供了學習的榜樣和前進的動力,讓他們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更加堅定和自信。
參觀完營子村尊師重教園,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參觀,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思想的升華。營子村的文化底蘊、郭華教授的崇高精神、車迎新等人的善舉以及營子村委尊師重教的舉措,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不禁思考,在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如何傳承和弘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如何激勵更多的年輕人追求知識,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營子村尊師重教園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
我們應該學習營子村的經驗,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師的地位和待遇,讓教師成為最受尊敬的職業。同時,我們也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引導,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明白知識的重要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精神。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來到營子村尊師重教園,感受這里的文化氛圍,汲取精神力量。相信在尊師重教精神的指引下,營子村的未來會更加美好,我們的國家也會更加繁榮昌盛。
作者簡介:張清華,網名曉青,河南洛寧人。洛寧縣作家協會會員,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有上百篇詩文在《永懷河洛間《大美永寧》《洛寧文友》《搜狐新聞》《今日頭條》《天山詩歌》《建安風》等網絡平臺發表,2022年12月出版文集《悉說下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