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評論是國家高端智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導語:
在地緣格局日趨復雜、全球博弈愈加激烈的當下,政策制定越來越依賴深度分析與前瞻判斷。本欄目精選全球具有影響力智庫的近期觀點,內容涵蓋國際經濟貿易、大國博弈、技術競爭、地緣政治及多邊機制等議題,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周內全球智庫動態與趨勢洞察。
美國智庫:美國應學習中國模式
7月11日,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主席Robert D. Atkinson發文指出,美國需要學習中國模式,才能在全球先進技術競爭中不被拋在后面:
首先,中國在創新和長期增長方面投入更多資源,不僅在研發(R&D)開支上超過美國,也在整體投資占GDP比例上也高于美國,而美國則過度偏向消費。
其次,中國有識別并有針對性的支持戰略產業和先進產業,而美國的相關政策則要么是孤立性的干預(如《CHIPS法案》),要么帶有社會目標偏向(如《通脹削減法案》關注氣候問題),缺乏全面國家競爭力戰略。
第三,中國通過大規模產業補貼來推動企業全球競爭力,從電動車到電信設備無一例外。
文章指出,中國的投資雖存在效率問題,并出現浪費現象,但美國可以汲取中國產業政策中的有效機制,制定更為精密和高效的戰略,收復過去二十年失去的工業優勢。
文章鏈接:
俄羅斯智庫:金磚國家正成為全球合作“實驗室”
7月11日,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RIAC)發布了由歷史學學者Andrey Kortunov撰寫的文章。文章指出,金磚國家(BRICS)正日益成為全球合作的“實驗室”,而中國在這一進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金磚國家正從政治口號逐步邁向實質性合作,涵蓋國家支付系統整合、能源與糧食安全等領域。中國在技術和金融方面的專業能力對于協調成員間復雜的經濟利益至關重要。他認為,中國的領導力對于推動可持續發展與公平合作具有決定性意義,有可能使金磚機制成為西方主導全球治理體系的替代選項。盡管如“共同貨幣”等宏大設想面臨現實挑戰,但可以采取漸進式路徑,依托中國的經濟影響力穩定多邊貿易體系。
展望未來,隨著西方國家趨于孤立主義,中國對全球互聯互通的持續承諾,有望塑造一個更加公平和包容的國際秩序。
文章鏈接:
美智庫:特朗普政府的美非峰會與對華地緣博弈
7月9日,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Landry Signé發文指出,特朗普于7月9日至11日在華盛頓主辦美非峰會,受邀的加蓬、幾內亞比紹、利比里亞、毛里塔尼亞和塞內加爾,均有關鍵礦產資源與區域戰略價值。此前,特朗普政府推動盧旺達與剛果(金)達成和平協議,實則著眼于獲取關鍵礦產資源。
文章認為,盡管中國已在非洲的貿易、投資與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領先,美國仍可以通過“交易型外交”深化經濟合作。然而,美國對非政策正從“援助優先”轉向“貿易和投資優先”,將經濟利益與地緣博弈緊密結合,但目前特朗普對非的商業野心與“美國優先”的政策卻自相矛盾,例如特朗普政府對非洲國家實施旅行禁令及其高拒簽率政策。
文章鏈接:
英國智庫:中美戰略競爭正進入一個更具交易性的新階段
7月9日,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高級研究員Maria Shagina發文指出,當前的美國的出口管制措施正逐步從傳統的國家安全工具,演變為談判杠桿。近期圍繞芯片設計軟件與稀土的“以升級換降級”的“交易”,揭示出中美各自圍繞“卡脖子”技術、結盟策略的短板。
中國掌控著供應鏈上游的關鍵礦物與稀土資源,并通過加工設備與出口審批形成有效的戰略杠桿;而美國則在整個半導體價值鏈中擁有系統性控制,特別是在高性能芯片領域。
文章指出,雙方的“互卡”格局只是階段性的。美方正通過本土化和“友岸外包”戰略,聯合澳大利亞、印度、日本等國在關鍵礦產領域建立更穩定的供應鏈。中國企業在開發自主替代產品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并在芯片供應鏈的部分環節建立起一定影響力,試圖突破光刻技術等弱點。
文章強調,雖然美國通過結盟放大了技術管制的全球效應,但特朗普政府更傾向于采取單邊施壓,甚至考慮撤銷對日本、荷蘭、韓國的部分出口許可,這種做法可能削弱其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的相對優勢。文章認為,美中在半導體領域的地緣政治競爭將愈發激烈。未來的關鍵不在于誰掌握單一控制權,而在于誰能建得更快、協同更強、適應更早。這是一個控制權流動、博弈策略重塑、戰略韌性決定成敗的新戰場。
印度智庫:四方會談暴露內部機制不確定性
7月8日,印度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ORF)研究與外交事務副總裁Harsh V. Pant與研究助理Sayantan Haldar發文指出,7月1日在華盛頓舉行的“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外長會議雖重申致力于在印太地區建立基于規則的秩序,但四國之間的戰略分歧依然明顯,暴露出該機制內部存在的不確定性。
自特朗普開啟第二任期以來,美國的外交政策逐步轉向“美國優先”的導向,導致其與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的雙邊關系均出現摩擦:包括因防務開支爭議導致的美日“2+2對話”取消,AUKUS協議審查帶來的美澳關系緊張,以及特朗普對印巴關系和印美貿易不平衡的公開表態使印美關系出現波動。
盡管如此,Quad此次仍明確四大合作重點:海上安全、經濟安全與繁榮、關鍵新興技術、人道援助與災害響應,并推出“關鍵礦產倡議”“印太后勤網絡”以及計劃于年底在孟買啟動的“四方未來港口伙伴計劃”。
文章鏈接:
美國智庫:中國在拉美的海港投資將給美國帶來重大威脅
7月6日,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布由副研究員Henry Ziemer,助理研究員 Jaehyun Han,和副研究員Aidan Powers-Riggs撰寫的報告。報告指出,中國正在迅速擴大其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LAC)海港基礎設施中的影響力。
報告指出,中國控制或參與港口運營,可收集美國及其盟友海軍動向的情報,獲取海上物流數據的特權,并在危機期間拒絕或延遲美方船只進入港口。除軍事風險外,控制港口還能使中國企業在區域供應鏈的關鍵節點上占據主導地位,進而增強中國在相關地區的經濟與外交影響力。從長遠來看,這些港口投資有助于重塑貿易格局,鞏固中國與相關國家的經濟伙伴關系。
報告建議,美國應支持關鍵港口的“回購”或推動市場驅動的資產轉讓,并通過提供技術援助、強化檢查流程等方式,協助合作伙伴國家抵御潛在的中國影響力滲透。
文章鏈接:
美國智庫:將國防戰略重心轉向中國,并重新調整軍事部署
7月4日,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研究員Clementine G. Starling-Daniels、Edward Brady與Theresa Luetkefend聯合撰文指出,美國新《國家國防戰略》(NDS)需將戰略重心明確轉向中國,并據此重塑軍力結構、全球駐軍部署和資源分配。
報告強調,以中國為核心的美國國防戰略要求打造一支能夠威懾中國的部隊。因此,美國需增加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存在,并強化在第一島鏈地區的部署。美國需在菲律賓尋求永久駐軍選項,并持續強化在澳大利亞、日本及馬里亞納群島的軍事部署。
報告還指出,中國正在多個地區與美國展開競爭,并通過在拉丁美洲、非洲、歐亞大陸和歐洲的投資,增強其向西半球投送力量的能力,干擾美軍在“自家后院”的戰略通行與自由機動。為應對這一趨勢,美國必須制定一套真正“全球化”的對華戰略,關注包括非洲、拉美、加勒比等“外圍戰場”。
文章鏈接:
歐洲智庫:歐洲如何在AI創新航追趕中美
7月2日,歐洲智庫Bruegel發布了資深研究員Alicia García-Herrero的文章。文章指出,與中美相比,歐洲的突破性創新明顯落后。更令人擔憂的是,歐洲在復制中美等先行者的專利成果方面也相對遲緩。
文章分析認為,歐洲滯后的原因包括市場分散、產業與學界跨國合作薄弱、監管壁壘、語言障礙,以及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導致研發效率和經濟效益不足。與中美依靠大型科技或多元化企業主導創新不同,歐洲企業在研發投入規模上處于劣勢。
文章提出五項政策建議:(1)在歐盟范圍內設立“快速專利授權與技術轉讓沙盒”,加速技術擴散;(2)將“歐洲地平線”(Horizon Europe)研究基金更多投入可擴展的應用研發領域,尤其是半導體制造;(3)通過公共采購為關鍵技術產品創造市場需求;(4)建立“關鍵技術觀察中心”,跟蹤全球專利動態,制定有針對性的追趕戰略;(5)將歐洲軍費開支的增長轉化為關鍵技術研發投入,尤其重視軍民兩用。
文章鏈接:
韓國智庫:李在明政府應分階段推進的對華戰略
7月1日,韓國東亞研究院(EAI)中國研究中心主任Dong Ryul Lee發布調查報告指出,高達66.3%的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看法,尤其是在20多歲的年輕人群體中,對華不滿已從個別事件擴展至對中國制度與文化的質疑,削弱了改善雙邊關系的空間。盡管如此,韓國公眾普遍認同韓中關系的重要性,中國龐大的市場和經濟機會(70.8%)仍是其最主要的正面形象來源。公眾也支持加強先進技術合作,并對美國限制韓國對華經貿往來表示不滿。
報告建議,李在明政府應在國際地緣政治動蕩與經濟壓力加劇的背景下,可采取分階段推進的對華戰略。一方面,逐步改善輿論環境和合作氛圍;另一方面,在處理中美競爭時,應平衡對美同盟承諾與對華現實接觸,避免內政化與外交誤判。唯有在充分考量民意、戰略環境與制度差異的基礎上推進漸進式溝通與多邊協調,韓國新政府方能為未來韓中關系的重啟奠定基礎。
內容整理|周浩鍇
關于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IPP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系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咨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