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8日,74歲張愛玲的尸體,在美國洛杉磯的一家公寓中被發現。警察趕到現場時,張愛玲的尸體已經發臭,屋內幾乎沒有家具,除了手提袋,就是一堆不堪入目的垃圾,浴室里還扔滿紙巾。
順著尸臭味,女警們見到了張愛玲:
一位體態瘦小,身著赫紅色旗袍的老太太,她正安詳的躺在屋內的行軍床上,身上沒蓋任何東西。在她的旁邊,是一疊展開的稿紙和一只還沒來得及合上的筆。
看見這幅凄涼的情景,女警立馬封鎖現場,清理張愛玲的遺物。
就在這時,一個男人闖了進來,他的手上還拿著3年前張愛玲寄給她的遺書,上面赫然有一行字:一旦棄世,所有財產全部贈予宋淇夫婦。
這里的財產,不僅包括屋內的“破爛”,更包括張愛玲留下的2.8萬現金,和銀行賬戶上的32萬美金。
這個男人叫林式同,是張愛玲最后三年里見過次數最多的人。
不過就算是“最多”,也沒超過10次。
晚年的張愛玲,喜歡孤獨,又頻繁搬家,據說光是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這三年多的時間里,張愛玲就搬了180多次家。
而且,她從不允許別人走進她的家。
即便是晚年擔起照看張愛玲職責的好友林式同,也只在張愛玲死后,才得以第一次走進張愛玲的私人空間。
也正是因此,林式同,也成為了她的朋友中唯一見過她死后樣子的人。
林式同是這樣描述的:
張愛玲是躺在房里唯一的一張靠墻的行軍床上去世的,身下墊著一床藍灰色的毯子,沒有蓋任何東西,頭朝著房門,臉向外,眼和嘴都閉著,頭發很短,手和腿都自然地平放著。她的遺容安詳,只是出奇的瘦,保暖的日光燈在房東發現時還亮著。
對比女警的記錄,林式同的描述,明顯充滿了驚訝、不舍,同時也有深深的懷念。
他怎么也沒想到,不久前還和自己通過電話的張愛玲,會這樣突然離世。
警察檢查了現場后,排除了他殺可能性。隨后,法醫鑒定,張愛玲的死亡時間大致在六七天前,也就是9月1日或2日,死因是心血管疾病。
到這一刻,林式同才知道,一直有牙病、眼疾和皮膚病的張愛玲,原來還有心血管疾病,難怪她會在3年前就把遺囑準備好。
簽完殯儀館的火化手續單之后,林式同仔細打量著張愛玲生前最后的出租屋。
屋內擺放了密密麻麻的紙袋,窗前的地上放著電視機,旁邊還有一盞陳舊的日光燈。
張愛玲曾透露過,電視機是她用來轉移注意力的。大概是,這個74歲的老人,在生命最后的時刻,用電視機來對抗疾病的痛苦和饑餓。
甚至,很多時候,在難以入睡時,電視機的聲音也會成為她最好的催眠曲。
對門朝北的窗戶前,有一摞紙盒子,那就是張愛玲的寫字臺。
基本上,她都是坐在地毯上寫作,地上的舊信封、買菜單、收據,甚至是報紙上,全部都留有她的字跡。
和凌亂的地面,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墻壁,幾乎潔白如瑕,沒掛任何裝飾品。
來到張愛玲的浴室,眼前的景象更是令人不忍直視。
浴缸已經變了顏色,地上全部都是到處亂扔的紙巾,洗臉盆旁邊的柜子里,東倒西歪地放著很多藥瓶子和洗漱用品。
光是站在門口,就足以聞到一股惡臭味。
據說,這可能是因為當時的張愛玲已經沒力氣擰毛巾,才能一個人用了這么多紙巾。
越往里看,林式同的表情就越發痛苦,他怎么也想不到,晚年頻繁搬家的張愛玲,過得竟然是這樣的日子。
這種日子,大概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我想,或許是從1967年賴雅去世的時候開始的吧。
賴雅是張愛玲的第二任丈夫,比張愛玲大了近30歲。
張愛玲遇到賴雅的時候是1956年,當時張愛玲還只有36歲,而賴雅已經65歲,身體也并不好。
好友們都勸張愛玲,別跳火坑,尤其是好友夏志清,更是格外看不上賴雅。
- 一方面,賴雅一直隱瞞自己多次中風住院的事情;
- 另一方面,賴雅明知道張愛玲渴望家庭,卻在張愛玲懷孕后,以“結婚”為條件,要求張愛玲墮胎。
在夏志清看來,賴雅和張愛玲的父親沒什么區別,同樣自私殘忍。而張愛玲才華橫溢,在美國找個年輕力壯的男子,實在輕松。
可張愛玲就像著了迷一樣,一心只愛年長的男人。
- 曾經23歲時,她就死磕38歲的胡蘭成;
- 如今36歲了,她還是決定死磕賴雅。
而正是因為賴雅這個“錢才雙盡”的男人,張愛玲徹底拖垮了自己的身體。
張愛玲和賴雅結婚僅2個月,賴雅就又中風了,不僅需要大量的錢治病,后來更是摔斷了腿癱瘓在床,需要張愛玲照顧。
這逼得本就身體不好的張愛玲,長期美國、香港、臺灣三地飛,到處賺錢,稍稍擠出一點空閑,就要陪侍在賴雅身邊。
1967年,76歲的賴雅終于去世了,可張愛玲的身體也垮了。
47歲的張愛玲,開始慢慢地染上各種病痛,最開始是頻繁感冒,然后再是皮膚病、眼疾……
到20實世紀80年代的時候,張愛玲的身體機能慢慢退化,才60多歲的年紀,就已經像個80歲老太太一般。
更要命的是,她還得了心因性皮膚病,不管到哪里,都感覺自己身邊到處是跳蚤。為了逃避“跳蚤”,她開始頻繁搬家。
因為搬家次數太多,很多手稿、證件、珍貴的照片也都會在搬家的過程中遺失,這些都讓她身心俱疲。
于是,她創作來啦一部自傳體圖文集《對照記》,就是為了避免“丟三落四”的遺憾:
“‘三搬當一燒’,我搬家的次數太多,平時也都‘丟三落四’的,一累了就更精神渙散,越是怕丟的東西就越是要丟。幸存的老照片就全都收入全集內,借此保存。”
到1992年時,71歲的張愛玲隱約感覺身體逐漸耗透,她擔心自己突然去世,便開始立遺囑。她的遺囑很簡單,只有2句話:
- 一旦棄世,所有財產贈予宋淇(戲劇家宋春舫之子,張愛玲至交)夫婦;
- 希望立即火化,不要殯殮儀式,如在內陸,骨灰撒在任何廣漠無人處。
隨后,她便把遺囑裝在一個信封里,寄給了林式同。
張愛玲死后,林式同將這份遺囑公之于眾,又掀起了一陣風波。
有人譴責張愛玲涼薄,財產竟然一分沒留給親弟弟張子靜。
要知道,張愛玲當時已經名聲大噪,就算不算文學遺產,光是各種存款和理財就有30多萬,換算成港幣有270多萬。
這筆錢,完全足夠在當時的上海市中心買10套兩居室。
而張子靜住在上海鄉下的鄉下(浦東地區),是個平凡的教書先生,因為貧窮沒娶上老婆,晚年連個老伴兒都沒有。
至于,宋淇、鄺文美夫婦有才有名,根本不缺錢。
更令人不解的是,就在張愛玲去世前6年,張子靜還曾寫過信給姐姐張愛玲,希望在經濟上得到一點幫助。
可那時候,張愛玲婉拒了,理由是:我的錢,只是夠用而已。
這說明,張愛玲明知親弟弟需要錢,可到了最后,她依然把所有財產留給了不缺錢的好友——宋淇、鄺文美夫婦。
單純從血緣關系來看,這確實是令人費解。
但仔細一想,她是張愛玲,又不難理解了。
于她而言,在不管是在父親那里,還是在母親那里,她很少體會到血緣的溫暖。血緣于她而言,是冰冷的。
相反,在宋淇、鄺文美夫婦這里,她感受到了真情。
宋淇幫她聯系編劇、翻譯出版等各種業務,甚至還幫她理財。鄺文美,更是張愛玲唯一的知己。張愛玲曾直言:
有了鄺文那樣的朋友后,她對其他朋友都看不上眼了。
這世間,沒有哪一種感情不是千瘡百孔。但千瘡百孔的背后,必須得有足夠的深情做支撐。
而事實證明,宋淇夫婦也值得張愛玲的信任。
他們并沒有將這筆巨額遺產留作私用,而是將其中的大部分都設立了張愛玲獎學金。他們希望,世人能夠記住張愛玲,記住這位文學巨匠。
無關血緣,這才是真情。
你覺得呢?
參考文獻:
《張愛玲:我不曾將就生活》,中國致公出版社2020年版。
《張愛玲的N個側面》,人民文學出版社2024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