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公布了一份全球十大強國榜單,讓印度人破防了。當美國、中國、俄羅斯等國的名字赫然在列時,人口超14億、GDP排全球第五的印度卻意外缺席。
這本是一份常規排名,卻讓印度政壇集體“破防”——總理莫迪對著鏡頭宣稱“印度經濟、軍事都是全球第二,只是低調不說”,國防部長緊隨其后補刀“印軍戰斗力全球最強”。這番“謙虛式炫耀”剛出口,就被國際網友調侃成“舉著喇叭喊‘快看我’”,淪為全球笑柄。
其實,印度對這類排名的敏感早有前科。2021年瑞典智庫把印度列為“選舉威權國家”,官員們急得勒令對方撤稿;2022年效率排名被沙特甩在身后,印度媒體追著罵了半個月。在印度政壇眼里,國際榜單上的名字仿佛成了“強國身份證”,一旦沒了這張證,就像被戳破了氣球,立馬慌了神。
莫迪和國防部長喊出“全球第二”時,手里攥著的“硬數據”確實能唬人:2023年GDP3.73萬億美元排全球第五,軍費開支816億美元沖到第三,人口更是以14億+穩坐世界第一。可這些數字就像櫥窗里的假蛋糕,看著誘人,咬一口全是泡沫。
就說GDP,總量看著不少,攤到每個人頭上就剩2600美元,還不到中國的五分之一。全球饑餓指數里,印度排第121位,比鄰居孟加拉、尼泊爾還靠后——這意味著在印度,每5個孩子里就有1個長期營養不良。更扎心的是,班加羅爾的IT精英住著帶智能管家的別墅,北方邦的孩子卻得每天走兩小時土路去上學,全國還有23%的村莊連廁所都沒有。有網友調侃:“印度的GDP像是給富人定做的西裝,窮人連補丁都撈不著。”
再看所謂的“數字強國”,印度互聯網普及率剛到53%,比中國低了22個百分點,6億人還活在沒網的“數字荒漠”里。莫迪總說印度是“科技大國”,可連最基本的網絡覆蓋都沒搞定,這“大國”的帽子戴得未免太懸。世界銀行早說過,算上基尼系數,印度的發展質量頂多算中等收入國家里的“后進生”,只是被GDP增速的數字光環遮住了真面目。
印度對“強國名分”的執念,在外交場上演成了一場場“行為藝術”。之前舉行G20峰會時,新德里的地鐵站、會議桌甚至茶杯上全印著莫迪的頭像,被外媒笑稱“把國際會議開成了個人粉絲見面會”。可真到了需要擔責任的時候,印度立馬“隱身”:烏克蘭危機里不選邊站,南海問題上裝糊涂,連自家周邊的區域合作都總想著“占便宜、不擔責”。西方智庫看得明白:“印度總想在大國間刷存在感,卻連最基本的國際責任都不敢扛,這哪是強國做派?”
平心而論,印度不是沒亮點。“印度制造”確實帶起來了半導體、新能源產業,6.5%的GDP增速在主要經濟體里也算顯眼,在美俄中歐之間周旋的“戰略彈性”也值得說道。可這些真正的進步,全被政客們的“嘴炮”蓋過了。就像泰國因為政策惹惱中國游客后趕緊調整,印度卻總把“西方針對”掛在嘴邊,結果外資一看這架勢,轉頭就往越南、印尼跑——畢竟做生意的都知道,光喊口號填不飽肚子。
新德里街頭的電子屏上,“印度世紀”的宣傳片循環播放,高樓大廈、火箭衛星的畫面閃得人眼暈。可往南走三公里,貧民窟里的婦女正為5盧比(約4毛5人民幣)的水費跟攤販吵得面紅耳赤。這種魔幻對比,恰恰說透了印度的“強國焦慮”:總想靠榜單證明自己,卻忘了真正的強大,藏在每一條修好的土路里,藏在孩子們能按時上學的教室里,藏在不用為水費爭吵的日子里。
福布斯的榜單本就是家機構的評估,可印度的反應卻像被踩了尾巴。其實老百姓心里門兒清:GDP排第幾、軍力能打幾分,都不如家門口有口干凈水井、孩子能吃飽飯實在。就像印度網友在“RealStrongIndia”話題里說的:“當總理在電視上喊‘第二’時,我只關心明天能不能領到拖欠的工資。”
說到底,強國從不是喊出來的,更不是榜單評出來的。印度要是真有底氣,與其對著榜單破防,不如先把貧民窟的水管修好,把北方邦的土路鋪平——畢竟,能讓老百姓過上踏實日子的國家,哪怕不上榜單,也是真正的強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