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榜單引發的國家級焦慮,暴露了光環下的千瘡百孔。
“我們是經濟世界第二,軍事世界第二,只是選擇低調。”莫迪總理面對鏡頭斬釘截鐵地說道。幾小時后,國防部長辛格接力宣言:“印軍裝備先進,戰斗力全球最強!”
這番激情喊話,只因福布斯2025年全球十大強國榜單上印度意外落榜。當美國、中國、俄羅斯等國赫然在列時,這份綜合全球影響力、外交能力與經濟軍事實力的權威排名,唯獨將“自信滿滿”的印度拒之門外。
01 國際排名的“氧氣瓶”,印度政壇的敏感神經
這不是印度第一次因國際排名破防。2021年,瑞典智庫將印度列為“選舉威權國家”,新德里官員竟勒令對方撤稿;2022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把印度政府效率排在全球第40位,低于沙特和馬來西亞,印度媒體為此炮轟半月之久。
此次福布斯榜單如同一顆火星,瞬間引爆印度權力中樞的集體焦慮。莫迪率先定調:“印度是人口超級大國,但從不爭第一——畢竟中美俄不允許。”辛格隨即加碼,在強調軍力后不忘補刀:“越是吹噓強大的人越虛弱,印度最懂這道理。”
網友辛辣嘲諷:“嘴上說著低調,手里卻舉著高音喇叭喊‘快看見我’!”
政治觀察家一針見血:這種表面謙虛的表演,暴露了深層次的不安與渴求。當兩位核心人物為同一份榜單輪番登場,一場國家級“挽尊行動”已淪為外交行為藝術。
02 撕裂的國度,光環下的陰影
平心而論,印度確有亮眼數據:2023年GDP達3.73萬億美元全球第五,軍費開支816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三。但這些光環難掩千瘡百孔的現實。
聯合國數據顯示印度人均GDP僅2600美元,不足中國的四分之一;《全球饑餓指數》將其排在121位,落后于孟加拉和尼泊爾;互聯網普及率53%,比中國低22個百分點。一位經濟學家如此描述這種撕裂:“班加羅爾的精英住在帶泳池的智能社區,而北方邦的兒童每天跋涉兩小時泥路去上學。”
更諷刺的是,當莫迪吹捧“印度GDP增速6.5%領跑全球”時,世界銀行計入基尼系數后的評估顯示:其實際發展質量僅相當于中等收入國家末位。
03 軍事神話的破滅,外交舞臺的虛張聲勢
與高層“軍事世界第二”宣言形成絕妙反差的,是印度軍隊的致命短板。表面看軍費開支全球第三,實則裝備嚴重依賴進口,自研能力薄弱。一位海軍軍官坦承:“我們花大價錢買武器,核心技術卻都是別人的。”
2025年5月一場代號“辛杜爾行動”的軍事任務慘敗,更扯下最后遮羞布。印度空軍損失多架單價2.4億美元的“陣風”戰機,流出的追授名單顯示至少8名精銳陣亡。海軍上校希夫·庫馬爾披露:莫迪政府的政治指令束縛了軍隊手腳。
外交場上,印度的“強國”人設愈發像行為藝術。2023年G20峰會,莫迪頭像鋪滿地鐵站、會議桌甚至茶杯,被諷為“國家級追星現場”。但當直面烏克蘭危機、南海爭端等硬核議題,印度立即開啟“三不模式”:不選邊、不反對、不擔責。
西方智庫尖銳指出:左右逢源暴露了領導力真空。
04 被政客淹沒的進步,扭曲的大國心態
耐人尋味的是,印度確有真實成就。半導體與新能源產業正在崛起,“印度制造”開始向“印度智造”轉型;6.5%的GDP增速確實領跑主要經濟體;在金磚框架內也展現出戰略彈性。
但這些進步被政客的“受害者敘事”淹沒。當泰國因賭場法案調整政策、越南承接外資建廠時,印度官員卻高喊“西方針對論”。結果顯而易見:2023年外商直接投資同比暴跌60%,遠遜于東南亞競爭對手。
政治圈對國際認可的渴求已超越外交層面,演變為制度自信的“剛需”——任何否定都被視為對體系合法性的動搖。這種心態導致政策資源錯配:砸重金購買陣風戰機彰顯軍力,卻放任物流成本占GDP14%(中國僅5%)的基建短板持續惡化。
新德里報攤前,小販拉吉捏著刊載榜單的報紙苦笑:“總理說印度是世界第二,可我家三代人擠在二十平米鐵皮屋里。”班加羅爾的IT精英們為“全球最強軍隊”宣言搖頭——他們剛為克什米爾墜毀的第三架陣風戰機繳過稅。
真正的強國不需要高音喇叭。當莫迪政府用分貝填補實力裂縫時,越南工廠正接走印度流失的外資,印尼碼頭轉運著本該屬于印度的訂單。
福布斯榜單不過一陣風,被吹落的從來都是根基不穩的葉子。歷史終將證明:國家的分量不在音量高低,而在民眾碗里的飯、手中的機會、眼里的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