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上海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估計你第一時間會聯想到虹橋商務區、大虹橋。
不過虹橋經開區還真的跟虹橋商務區、大虹橋一點關系都沒有,不是一個地方。
很多人不知道虹橋經開區究竟在哪里,為此我們標了一下范圍:
虹橋經開區規劃范圍
虹橋經開區的起點非常輝煌,是上海對外開放的“第一塊招牌”。
在那個紅利獨占的“黃金時代”,虹橋經開區擁有非常多的優勢,發展處處領先。
虹橋經開區誕生于1982年,是全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這個定位在以制造業(第二產業)為主導的改革開放初期,可見有多獨特和超前!
憑借“唯一涉外開發區”的身份,它一度成為外企入滬乃至進入中國的唯一門戶。
那時候外企來中國大陸只能落在這里,大量的跨國公司總部和辦事機構都設在了這。
虹橋經開區還是很多制度創新的策源地,創造了多項“第一”:
1988年8月8日其26號地塊通過國際招標成功出讓給日籍華僑孫忠利,開創了中國土地批租制度的先河,為城市建設籌集了寶貴的資金;
1990年起虹橋經開區每平方米土地引進外資超過2000美元,成為當時全國土地含金量最高的開發區;
虹橋經開區還出爐了上海乃至全國最早的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被譽為“上海最早的CBD”雛形。
新世紀廣場、太陽廣場、麗晶大廈曾經是上海頂流的商務地標,里面出入的多是西裝革履的外企高管,國際化氛圍非常強;
虹橋經開區的CBD
友誼商城、世貿商城在以前的定位非常高,檔次幾乎相當于現在的恒隆廣場和IFC;
隨著虹橋經開區的繁榮發展,催生了上海第一代國際社區古北,古北社區成為外籍精英身份的象征。
所有這些,都印證了虹橋經開區在歷史發展上無比巔峰和輝煌的地位。
但進入21世紀后,很少有再聽到虹橋經開區的聲音了,這個名字不再被大眾提起。
不管是商務商業地位,還是古北國際社區,都下滑比較嚴重。
這些曾經耀眼的IP現在一一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變得沒落了,這是為什么?
虹橋經開區的商務地位下滑很嚴重。
首先是隨著長寧內部及上海更多新商務地段的開發,虹橋經開區的門戶紅利被狠狠地稀釋了。
同樣是90年代起步開發的徐匯漕河涇經開區,分流了很多高端制造業外企;
到了1990浦東開始開發開放,陸家嘴金融城、外高橋保稅區迅速崛起,打破了虹橋經開區的“外貿唯一性”;
1995年閔行的莘莊工業區設立,也引進了很多外企,進一步攤薄了虹橋經開區的資源;
21世紀初南京西路CBD又崛起了,以更好的地段和更加現代化的辦公設施吸引了外企總部的入駐。
長寧內部的中山公園、臨空經濟示范區的開發,也分流了虹橋經開區的商務功能。
近年來前灘、徐濱等濱水商務區的規劃理念更新、規模更大,更是狙擊了其商務地位。
當其它區域全部放開吸引外企后,虹橋經開區的優勢就不再了,被一點點地稀釋和分流了。
虹橋經開區是上?!暗谝淮虅粘菂^”,因為本身規劃早、有局限性,現在的發展遇到了瓶頸。
以今天的視覺來看虹橋經開區的辦公樓已經成了過氣的網紅了。
遠東國際廣場、東方國際大廈,也只有名字還透露著它的高大上。
實際上這些辦公樓設計已經過時,層高低、停車位少、設施還陳舊:
虹橋經開區起初的規劃很有局限性,最初只有0.65平方公里,后來僅擴大到4.06平方公里,還是很小。
其辦公體量僅約30萬方,與陸家嘴、前灘、徐濱等動輒數百萬方的商務規模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虹橋經開區的辦公樓旁邊就是老破小,沒法拓展空間,還影響了商務氛圍。
并且片區辦公樓缺乏地鐵樞紐和濱水特色支撐,商務通達和休閑性一般,降低了辦公市場競爭力。
辦公樓與老破小同窗
比較上海各個商圈的辦公樓租金發現,虹橋經開區的辦公樓租金在核心區子市場中是最低的:
虹橋經開區曾經的一些標志性功能都被取代了,優勢下滑很明顯。
虹橋經開區是上海早期的第一個“外貿區”,發揮了重要的外貿功能。
但很可惜,虹橋經開區沒有升級成為上海的“自貿區”,其外貿功能基本被浦東替代了。
上海的自貿區全在浦東,共建了5個:保稅區片區、陸家嘴片區、金橋片區、張江片區、世博片區。
在會展功能上,虹橋經開區的上海國際展覽中心被浦東新上海國際展覽中心、虹橋國家會展中心取代了;
正是因為虹橋經開區是以外貿為主導的開發區,產業結構比較單一,抗風險性不強。
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加劇,虹橋經開區的外貿產業生態遭受了重創。
由于定位和規劃局限,虹橋經開區在新興產業發展上落了下風,大科創、大制造一個都沒沾上。
昔日開各種風氣之先的“第一代商務城區”虹橋經開區,早已在時代的浪潮中變得黯淡了。
虹橋經開區的商務和產業優勢被分流后,隨著上海新商圈和新富人地段的開發,區域的購買力也在被分流,導致商圈地位下降很嚴重。
商圈的形成跟一個地方的購買力息息相關,老商圈、老地段會被新的取代。
一部分富人從虹橋經開區轉移走了,導致這里的商業走了下坡路。
世貿商城、友誼商城的商業地位以前非常高,現在下滑很嚴重,商圈地位甚至消失了。
其中友誼商城很讓人懷念,以前賣的是很多奢侈品,是高檔消費場所,2018年倒閉了。
曾經熱鬧的虹橋友誼商城
沒有展覽的日子里,上海世貿展館里面空空蕩蕩的:
世貿商城里面也很冷清,餐廳、服飾商場里都沒有幾個顧客:
萬都商城只剩下幾家店鋪在營業了,里面盡顯空曠,電梯也停轉了。
這個商城只有下面的渣打銀行、友利銀行、711、日本料理店在支撐著。
這里曾經以高端奢侈著稱的商業,隨著一些奢侈品牌的撤離,地位下滑很嚴重。
比如尚嘉中心的Prada前不久撤出了,BVLGARI寶格麗和TOD’S托德斯都關閉了門店。
在這里,曾經吸引外籍人士消費的高端商業氛圍再也回不去了。
古北的高島屋和韓國街都是人煙稀少,說明了整個區域的購買力在衰退。
虹橋經開區周邊的商圈都陷入了集體老化,競爭力在下降。
友誼商城建于90年代,設施早就老化了,平??土飨∩伲?/p>
百盛優客城市廣場開業于2005年,定位一直模糊,競爭力越來越不行;
金虹橋商場、虹橋南豐城分別是2014年和2015年開業的,雖有一定人氣但看起來越來越老氣。
這些運行平均超過15年的商業體,在硬件設施、空間體驗、品牌組合等方面已全面落后于新興商業區。
上海的商場正在加速洗牌,出現了更多、規模更大、能級更高的商場,稀釋了虹橋經開區周邊的商圈。
恒隆廣場是上海高端商場的代表,上海國金中心擁有25家國際品牌,包括環球港在內定位都超過了虹橋經開區商圈。
2024年上海商場銷售額排行榜顯示,虹橋經開區沒有一家商場能擠進前十:
在上海未來十大巨無霸商場排名中,也不見虹橋經開區商圈的身影:
虹橋經開區沒落的何止是商業和商務地位,周邊的房產板塊下滑更是嚴重。
虹橋經開區內部開發的老大樓和老破小產品,以及周邊曾經被撐起的古北、西郊、天山等房產板塊都走了下坡路,都沒落了。
板塊內集中于80年代與虹橋經開區同步建設的虹橋小區、虹一小區、虹儲小區、愛建小區等。
這些公房新村放在以前很時髦,那個時代只有高級藍領和高收入的產業工人才住得起。
現在都一一淪為了老破小,沒有電梯、戶型陳舊、缺乏物業管理,越來越難吸引新生代購房者。
這些老破小產品成了市場被拋棄的邊緣產品,在長寧XQ薄弱的情況下綜合競爭力下降更加明顯。
虹橋經開區板塊內建設的老大樓也陷入了困境。
板塊內90年代興起建設的塔樓產品如新世紀廣場、太陽廣場、麗晶大廈等。
因戶型奇葩、設施老化、停車位不足、缺乏社區感等問題,成了市區跌得最狠的一類房子。
這些大樓產品以前賣7-8萬元/㎡,現在只賣5萬元/㎡,被時代拋棄了。
緊鄰虹橋經開區的古北是配套建設的上海第一代國際社區,現在地位下降也很嚴重。
隨著外籍人士撤離和房源老化,古北一期已從中高端社區滑向中產定位。
以前老外是古北的購房主力軍,很多老外走后,以及區域產業的變動,導致板塊購買力下降。
古北的房子是專門為老外打造的,在戶型、社區設計方面更加符合老外標準。
本地人居住不習慣,所以少了一部分接盤購買力,承接力不行。
古北二期和聯洋等新一代國際社區的崛起,還分走了流向古北一期的高端客群。
古北一期風貌
古北二期明顯不一樣
天山是古北國際社區的延續,房齡在走高,產品競爭力在下降,也有沒落的趨勢。
西郊別墅區更是成了過氣的網紅,被浦東的東郊別墅富人區取代了。
包括金匯、龍柏在內,隨著虹橋經開區的沒落,周邊被輻射的住宅板塊都跟著走了下坡路。
在用地飽和的情況下,長寧新盤在2010年以后基本停止供應,次新產品非常稀缺,從而讓閔行的金虹橋撿到了好處。
金虹橋同樣是一個被虹橋經開區輻射的板塊,很幸運,通過不斷開發次新盤扛起了古北的大旗。
金虹橋堪稱閔行地段最好的板塊,插入了內中環,緊鄰虹橋經開區,近水樓臺優勢明顯。
板塊內的小區多以古北命名,如古北壹號、古北中央公園、珠江鉑世古北里、古北大成公館、古北悅公館等。
這些小區相較長寧古北整體房齡更新、品質更高,其中不乏一些像古北壹號、臻園之類的高端產品。
不過因為虹橋經開區是涉外開發區,周邊居民大多是境外人士,配備了很多外籍人員子女學校。
不管是虹橋經開區內部開發的小區還是周邊被撐起來的古北、西郊、天山、金虹橋等板塊都沒有XQ概念,對中產置業的吸引力不是很強,區域只能說是一個中產二級地段。
所以剝離XQ溢價后,虹橋經開區周邊的房價都是扁平化的,相對徐匯、靜安的同類產品都是洼地。
虹橋經開區周邊的房產適合不考慮XQ強弱,想以較高的性價比入住市區的購買客群。
可以說,虹橋經開區的沒落,是時代的拋棄。
從產業到商業,再到產品,每一個時期都有新秀崛起,也有明日黃花,這是歷史的選擇。
為了彌補虹橋經開區的頹勢,上海正在推進商務樓宇的更新與提升,待二次升級后虹橋經開區未來會不會重回輝煌呢?
7月5日,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官網公示了虹橋經開區、漕河涇、五角場、大柏樹、真如、蘇河灣等六大商務單元的更新方案。
其中虹橋經開區的更新規劃是“三片多點、一核雙軸、一環三帶”,讓婁山關路的商務氣息與遵義路的商業活力將沿軸迸發,“黃金城道”的國際社區氛圍與“不夜仙霞”的夜間經濟相互呼應:
這一規劃與上海2035總體規劃中提出的中央活動區(CAZ)概念一脈相承。
與傳統的中央商務區(CBD)相比,CAZ更強調功能復合與人文體驗,融合商務、商業、文化、居住等多重功能,而這正是虹橋經開區煥新的方向。
上海的CAZ規劃中有虹橋經開區重要一席
未來要是大面積更新虹橋經開區的話,區域的產業和商業是不是又能恢復元氣呢?
尤其是那些CAZ中心和旁邊的老破小會不會率先動遷呢?
未來的虹橋經開區,究竟能否重回輝煌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