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因地偏而降標、不因鄉小而減壓。”地處上海之角,也要以上海為標——這是新村鄉的精氣神,因而也是對本次到訪的實踐隊的考驗。
去年仲夏,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實踐隊來到新村鄉,充分了解居民生活、構想文化賦能的發展路徑。今年,哲學學院實踐隊帶著更深的思考與更務實的目標再訪新村,期望繼續用行路的汗水澆灌振興熱土,讓文化賦能鄉村振興之樹扎根更深、枝葉更盛。
新村鄉很早便開始探索文化賦能自身振興之路。新村鄉人“墾拓”“進取”“創新”的五十余年歷史就是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鄉里興建了集文化展示、稻米加工和智慧農業于一體的“稻1968”稻米文化展示館;打造了“五彩稻田”稻田畫和觀稻臺,配合屈曲回環的步道,以稻生之道關聯生活之道……如何進一步講好“一粒米的故事”,讓稻米文化用得實在、走得出去,就是新村對實踐隊提出的發展之問。
實踐隊合影
一、墾拓初心:在煙火鄉土延續的土地情懷
在新村鄉,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社會實踐隊先后開展了入戶調研、體驗米糕制作與印染彩繪、與當地青年干部交流學習,在鍋碗瓢盆的交響與家長里短的閑談中,觸摸到了墾拓精神最本真的溫度。
隊員們步入新衛村村民家中,首先看到的就是墻上泛黃的黑白照片——1968年,八個公社社員踩著泥濘、揮著鋤頭,在長江灘涂上開啟圍墾壯舉。老人的手指劃過照片,“那時沒機器,全靠人拉肩扛,硬生生把30多平方千米的灘涂變成了良田。”沿路農戶家中,多位老人都不約而同地回憶起當年“吃住在草棚,天亮就開工”的日子。“那時江水漲潮能沒過膝蓋,我們就編草繩擋水,種水稻得先把鹽堿地泡淡了。”
入戶訪談剪影
在“新村活歷史”們的講述中,墾拓精神變得鮮活生動,在隊員眼前走馬燈般地演繹起來。他們的辛勞中藏著新村鄉“沙性土變良田”的密碼——正是這份“向灘涂要生存”的墾拓勁,讓弱堿性的沙土地長出了軟糯的“南粳46”水稻,使大米成了新村最鮮明的農業特產。如今,村里的土地雖多由企業承包,但家家戶戶房前的小菜園中依然種植著生菜、黃瓜等多種蔬果,村民們在生活上依然延續著自給自足的傳統。老人守著土地,更守著先輩墾拓的記憶。
制作印糕,體驗稻米文化
在新村稻米文化中心,復旦大朋友與新村小朋友圍站在木桌旁,共同揉捏米粉、按壓模具,親手制作崇明板糕與印糕。當印有“村美民樂”的印糕從模具中脫出、軟彈的板糕在蒸屜里鼓起,指尖的觸感與舌尖的清甜交織成最生動的鄉土教材。如今稻米文化的手藝傳承里,藏著的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墾拓初心。
二、進取精神:在創新潮頭涌動的產業動能
如果墾拓精神是新村鄉的“根”,那進取精神便是它的“脈”。實踐隊來到新村當地多家工農業主體展開實地調研,感受到蒸蒸日上的產業活力:從自動化養殖場到數字化農田,從代工貼牌到自主創牌,新村當地企業敢闖敢拼,抓住時代機遇奮發進取,在鄉村振興的藍圖上寫下了“產業興則鄉村興”的注腳。
正大蛋業參訪調研
農業的數智化是鄉村振興的必要一環。隊員們參訪了正大蛋業上海有限公司,在現代化養殖基地中,自動化鏈條貫穿了蛋雞養殖全流程:模擬自然光的雞舍保障產蛋規律,中央蛋鏈將雞蛋送至分揀廠,經自動清洗、殺菌、分級后整裝待發。這種從“蛋雞到餐桌”的全鏈條把控,不僅是對食品安全的極致追求,更彰顯了現代農業“向循環要效益”的創新智慧。
智慧農業參訪調研
上海慧聰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的菜田里,老舊設施改造正酣。負責人向隊員們介紹了“稻—田—菇—羊”生態循環模式,讓土地“四季不閑”;“羊肚菌+鮮食玉米+蔬菜輪作”模式則大大提升了畝產效益。更令人期待的是數字化轉型計劃——通過抓取生產動作、分析電信號數據,未來算法將指導選種、耕作、銷售全鏈條,“田頭到餐桌”的產業鏈正在成型。
特種鋼生產車間參訪調研
強有力的制造業更是鄉村振興的堅強保障。上海五洲特種材料有限公司的車間里,耐高溫、耐蝕的特種金屬材料正被運往航空航天基地。“創業時就一間小平房,現在產品能上‘天’。”負責人講述的白手起家史,藏著新村企業的進取基因——從攻克技術封鎖到打破國外壟斷,他們用“十年磨一劍”的韌勁,讓“新村制造”走進了國家關鍵行業。
冠華不銹鋼廠參訪調研
制造業如何轉型升級,更好服務于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冠華不銹鋼制品有限公司給出了答案。在公司的產品體驗區,隊員們品嘗了用冠華明星鍋具現場烹制的鍋巴與爆米花,讓“好鍋配好米”的品牌聯動可觸可感;其打造的工業旅游景區將生產車間變為展示窗口,讓游客在見證不銹鋼從原料到成品的蛻變中,讀懂“小鍋具”里的“大匠心”。
新村鄉的舞臺,足以承載企業“做精做強”的進取雄心。正如西沙明珠湖的白鷺,振翅時劃出的不僅是弧線,更是鄉村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躍升的軌跡。
三、創新嘗試:哲思為引賦能新村新貌
調研花田喜地內部路線、景觀
實踐隊行走在新村的田野間,摸索新村鄉的精神根脈,是為了以此為血液,以哲思澆灌熱土,以文化激活振興。
在“花田喜地”濕地公園水陸路曲回、香蘭惠木遍于其間,優游其中如入隔世秘境卻鮮有人至。實踐隊希望將這片“天外福地”打造成“哲學迷宮”。以岔路口為選擇節點,泛舟漂流者能移舟識理、積小成大,感悟因應自然、悟道歸源的大主題;以岔路口為選擇節點,徜徉花間者則或能重走先哲人生路,或能邂逅一些有趣的哲學思想實驗,或能遇見幾個人生哲學的基本問題,最終走出不同路徑寓意著的不同人生樣態。在行間道旁,實踐隊還化用訪談成果,不僅深挖既有花木文化意蘊、制定了新的種植方案,還將新村鄉墾拓故事融入迷宮設計,讓迷宮中的哲思遠及云間,更實于眼前。或許在將來,花田喜地的來訪者能夠徜徉于自然、徜徉于思考,在迷宮轉角處遇見更真實的自己。
“五彩稻田”觀稻臺、稻田畫和木棧道參訪調研
在“五彩稻田”區域,稻為畫筆、田為畫布,蘊含巧思卻難以盡覽。實踐隊期望以哲思裝點“觀稻臺”,讓訪客在登臺觀畫時也能照見自己。四重“田疇高臺”或可為“悟道天梯”。逐層而上,四重境次第鋪陳、哲語農時蘊于其里,沉浸其中如歷聞道守心之途。靜聽稻音者可抽種辨風、集章明理,領會四時有序,陰陽化育的天地法則;以境界遞升為證悟契機,力行踐道者則或可拼米借福于素墻,或可系愿于五彩絲欄,或可啖一口太極米糕而品陰陽相濟,終而持守不同行動印證的不同人生。實踐隊還深掘新村故事、定制了節氣哲語茶包,將“日用即道”的陽明心學道理烙入冰糕筆筒,讓天梯上的智慧可飲可攜,更可日用而不知。或許在將來,觀稻臺的旅人能夠徜徉于農時、徜徉于躬行,知行合一。
稻路燈、稻米奶茶、稻米文化日歷等文創構想
實踐隊也希望改造觀稻臺與木棧道豐富游覽體驗。木棧道曲伏阡陌,實踐隊期冀將這條“田間經脈”營造成“稻米哲學回廊”。以秸稈藝術品綴于其畔,日間探藝者則或可邂逅不同藝術裝置寓意的不同生命姿態;以稻形互動路燈散步其間,夜游觀燈者則或可躬身問稻、觸穗生光,體察謙遜守拙,感應而鳴的自然真諦。實踐隊還融匯鄉賢智慧,暢想稻米奶茶、稻米文化日歷等新產品,并嘗試以全媒體平臺矩陣宣傳讓新村稻米文化深入心田。稻田農道近撫指尖,更遠承古意。或許在將來,稻徑哲廊的訪客能夠在稈影燈輝間、在稻穗低垂處照見更溫厚的自己。
四、結語
調研隊離開新村時,恰逢新村定期的大集。村委會前的小廣場上,來自上海市區、啟東和周邊鄉鎮的農具、水果、干貨乃至錫箔紙雜陳其間。大集的煙火人聲飄散在路旁稻田里成壟成壟茁壯成長的“南粳46”間,去年如此、今年如此,或許明年后年也會如此——只是,或許明年后年,隊員們的點子扎根在新村這片熱土上,會讓這仲夏前的好景更煥生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