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經濟困境
核心在于其過度膨脹的鎳產業。全球市場上,鎳價跌入低谷,對印尼依賴度極高的出口結構造成直接打擊,以往賴以維系的數萬個就業崗位迅速收縮,煉廠紛紛停擺減產。
產能擴張如滾雪球,印尼已成為世界最大精煉鎳供應國,卻忽略了市場吸納的上限。220萬噸年產能仍不滿足,150萬噸項目繼續上馬,從資源稟賦變成惡性競爭。供給溢出,直接壓垮國際價格體系,產業陷入死循環——量越大虧得越多。
驅動力實則簡單
對鋰電池巨頭市場和中國需求強勁的跟風反應。印尼選擇阻斷礦石初級出口,期待“吃下全產業鏈紅利”,積極引進中資,模仿中國產業鏈躍升邏輯。然而現實殘酷,成品輸出優勢很快轉變為產能滯銷,全球新能源汽車賽道重構,磷酸鐵鋰等新材升級“含鎳焦慮”,中國回收技術高度進步,需求由激增回歸理性,實現閉環供應。
政策豪賭之下,印尼忽視科技壁壘始終是關鍵癥結。和中國自主掌握復雜加工環節不同,單靠原料并不意味著能管住高附加值。即便產能排名世界第一,亦無法主導市場議價,反而被動挨打。
貿易結構
變化早已發生。中國趁價格低位追加戰略儲備,應對未來潛在風險。國內正逐步降低外部礦產依存,體現出逆全球化大勢下的長期打算。這一策略遠非簡單增加采購,而是重新定義供應鏈主動權。與此同時,中國類似領域如稀土、鋰同樣形成完整閉環產業網絡,只將國外作為補充而不是基石。這給出口依賴型國家造成根本上的不安全感。
需求拐點出現,供應者往往還未察覺。當前鋰、鎳、稀土等礦產暴露的問題在于,單一依賴強需市場,高估自身地緣優勢。一旦技術更替或新材料應用突破,資源型國家利潤空間立刻坍塌。
越南與澳大利亞
接連效仿,試圖填補中國稀土、關鍵金屬產業空缺。實際成效受制于產業完整度與技術短板。即使政府大力推動,投資加碼,實際上面臨的是提煉瓶頸、市場消化能力不足,以及基礎定價體系把控缺失。
開采容易,精深加工卻全盤依賴中國,外部替代效應被不斷稀釋。許多國家將期望寄托于與西方資本深度合作,幻想從資源局部突破撬動產業格局,最終大都止步于中游環節。
盲目對標中國做法
無視技術沉淀與生態積累,最后導致產能冗余和價格雪崩,表現并非孤例。產業升級需要持續創新支撐,政策照搬帶來的只會是階段性繁榮,很快暴露風險窗口。
短期看,印尼等國的資源策略或有緩沖效果,但長遠而言,若原地踏步不解決核心技術問題,將持續受制于人。金屬行業正經歷新一輪優勝劣汰,能否真正擺脫傳統原料國角色,取決于產業深度和話語權。
后續走勢基本明朗,產能過剩繼續發酵,大宗商品價格或仍承壓。資源國家想要突圍,唯有補好技術短板,扎實推進產業層級提升,否則只能在市場波動中隨波逐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