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猗園最出名的三個景點是逸野堂、戲鵝池和缺角亭。逸野堂為明代遺構,以"逸"字點題,展現文人雅士的隱逸情懷;戲鵝池因白鵝嬉水得名,池畔曲橋玲瓏,盡顯江南園林靈動之美;缺角亭則暗喻"九州不全"的愛國之思,獨特的建筑造型成為園內標志性景觀。這三處景點濃縮了古猗園四百余年的歷史文脈,將建筑美學與人文精神完美融合。
青石鋪就的小徑蜿蜒通向逸野堂,堂前兩株古銀杏已守望四百個春秋。這座明代建筑采用"一脊兩坡"的硬山頂樣式,檐角飛翹如展翅之鶴。堂內懸有"華巖墨海"匾額,筆力遒勁似要破紙而出。每逢深秋,金黃的銀杏葉飄落階前,與堂內陳列的明清家具相映成趣。舊時文人常在此揮毫潑墨,如今游客仍能透過雕花窗欞,看見斑駁日光里浮動的墨香。
戲鵝池的碧波永遠蕩漾著歡愉。九曲橋如白玉腰帶輕束水面,橋畔垂柳蘸水寫字,驚起池中白鵝曲項向天歌。傳說乾隆年間園主在此豢養(yǎng)百羽白鵝,晨起時雪羽翻飛似云落人間。池中央的浮筠閣半浸水中,竹制楹聯"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隨風輕晃。盛夏時節(jié),孩童們愛在池邊投喂錦鯉,看紅鱗攪碎一池霞光,恍惚間竟分不清是魚躍還是花落。
缺角亭的飛檐缺了東北一角,如同被時光咬過的月餅。這處1923年增建的方亭,以殘缺之態(tài)訴說"九·一八"國殤。亭內藻井繪有三十只蝙蝠環(huán)繞壽字,卻故意留白東北角。每當夕陽西斜,陰影恰好覆滿缺口,像是給未愈的傷口敷上金創(chuàng)藥。游客常在此駐足良久,觸摸冰涼的青磚立柱時,仿佛能聽見歷史深處的嘆息與吶喊。
古猗園的每個轉角都藏著故事。南廳的磚雕"松鶴延年"藏著匠人對吉祥的祈愿,幽篁煙月軒的竹影里晃動著鄭板橋的墨痕。春日的杜鵑、夏日的荷風、秋日的桂雨、冬日的梅雪,四季輪轉間,那些關于隱逸、關于風骨、關于家國的記憶,早已滲入園中每塊青磚的肌理。當暮鼓晨鐘在猗園上空回蕩時,戲鵝池的漣漪里便又漾開一圈新的年輪。
古猗園以其獨特的園林藝術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絕佳場所。在這里,我們可以遠離都市的喧囂,呼吸清新的空氣,感受身心的愉悅。古猗園的美景不僅令人賞心悅目,更是對健康的一份饋贈。讓我們在欣賞這些經典景點的同時,也不忘關注身心健康,享受生活的美好。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