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路過吉林北山荷花湖,只見“荑萼滿碧塘,粉蕾待芬芳。荷露沖天角,善誘龍甲降”——又到了荷花含苞待放,美景啟幕的時節。荷花湖位于鐵路北面北山腳下,夏季時節,滿池不蔓不枝、香遠益清的荷花,亦有西湖“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風韻,沁人心脾的幽香陣陣,引得游客紛至沓來,是吉林市北山公園難得的人文景觀之一。
湖光山色兩相宜的吉林北山公園,自清代起就不乏山水名勝景點,但是在民國早期興建公園之前,山腳下的水系中并沒有栽植荷花的記載。民國版《永吉縣志-卷二十》記載道:其下為操場,東行有臥云軒七楹,甚修潔。再東山下有節孝祠三楹,昔者荒涼僅一操場,今則屋舍比櫛為一繁盛區矣。這種情形也得到了傳世的吉林老照片的印證。
民國十三年(1924年),北山上下大興土木,建造公園。從《永吉縣志》所附《始修北山公園記》的字里行間,能夠看到當時是有修池栽荷計劃的,只是由于興建吉海鐵路讓計劃被無限期推延而已:所惜吉海鐵軌橫亙山前,未獲引江水作清池,筑小亭、植荷芰,俾山下景象與沈垣之萬泉河爭勝。然而天下事,豈能一蹴而幾,留有余以待他日。
荷花池的具體修建時間,未見記載。不過《吉林市園林志》中提到在1950年時,編打荷花池木樁(原文誤寫為“椿”,樁讀zhuāng,木樁之意)1600米,荷花池浚渫(浚渫,讀jùn xiè,意思為疏通淤塞)3000平方米。立木樁、疏淤塞,可見當時還被叫作“池”的荷花湖可能早在解放前就已經存在了。推測這個荷花池很有可能出現在日偽時期,即1936年北山公園擴建時期。
為方便游客觀覽,新中國成立后,北山下的荷花池被不斷修繕,岸邊建長廊、小榭。1964年又在湖心建起一座鐵亭,以棧橋與湖岸相連,雖然當時的荷花湖和荷花池兩名并用,但亭子還是取名湖心亭。自此以后,每逢盛夏,在亭中嗅荷風送香氣,聽細雨滴清響,就成為許多市民終生難忘的游園感受。
怎奈世事如潮憑漲落,美景若花有枯榮,湖心亭雖為北山腳下扛鼎的美景,卻擋不住歲月的侵襲和審美的更迭。不知何時,身為與九龍山對應的九亭之一的湖心亭最終黯然落幕。
湖心亭拆除后,原址成為“三龍丹爐”景點。我不明白荷花湖畔修丹爐有怎樣的初衷,只是覺得丹爐屬火,在水邊且以三龍為名,或有民間玄之又玄的說辭。可丹爐立于水邊,升騰的無形香氣縱使只有藥香沒有煙氣,總歸不會有荷香那般自然,那般清雅。
特別鳴謝邴赫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