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即生活,書中有世界。讀者朋友們晚上好,湛廬君與你回顧不平凡的一周。
CHEERS' WEEKLY | No.48
7月10日,馬斯克在直播間發布了Grok 4,他上來就說:“這是世界上最好的 AI,讓我們來展示一下。”
馬斯克表示,Grok 4 每次都能在 SAT 考試(美國高考)中獲得滿分。而且最強大的是推理能力,它已經實現了超越人類的推理水平。
馬斯克多遍強調:Grok 現在在所有學科都達到了博士后水平,沒有例外。“如果 Grok 在今年內沒有發現實用的新科學技術,我會感覺很意外”,馬斯克表示。
把時間倒回12個月前,2024年7月,兩則新聞占據“熱榜”,一是 1342萬學子參加的“最卷”一屆高考開始寄送第一批錄取通知書,新聞報道中被清北錄取的高分學子,一大部分都選擇了數理基礎科學等方向;第二個,則是自動駕駛出租車“蘿卜快跑”會不會搶走司機工作的熱烈討論。
13個月前,麥肯錫發布《工作新未來》報告,預言“基本認知技能”(包括基本數據輸入和處理、基本讀寫、算術等辦公室基礎技能)將在2030年完全消失。
一年時間,我們見證了世界上的第一批AI電影、第一個“AI諾獎”,以及越來越多的AI同事……也許,不久后我們就會迎來第一個AI科學家。
預言正在被一件件驗證,未來的世界會走向何方?建議你跟隨三位頂級“未來學家”,做好前瞻。
2025-07-13
\\用閱讀看世界\\
01
里德·霍夫曼:抓住機遇,人工智能是你最好的幫手
2025年畢業生們面臨的風險確實“巨大”。4月,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報告指出,“2025年第一季度,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勞動力市場狀況有所惡化”。入門級崗位的員工將首當其沖,承受這場“白領大屠殺”的重創。
作為OpenAI早期投資人、科技思想家、硅谷傳奇大佬,里德·霍夫曼在《AI賦能》中提出:不是AI替代人,而是能動性替代無能性!
霍夫曼認為,與此同時,要將職場動蕩的影響降至最低,最好的方法莫過于探索快速變革所創造的機遇。而這恰恰是年輕一代可以大展身手的領域。
他認為,在擁抱新技術方面,大學畢業生(以及初創公司)幾乎總是比他們的資深前輩更具優勢。
“因此,如果你是一名應屆畢業生,我敦促你不要只考慮如何讓你的職業生涯免受AI沖擊,而應思考如何用AI優化它。抓住機遇,人工智能是你能夠掌握的工具。"
如何做到?首先要培養AI素養,這遠不止于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和憑感覺編程(vibe-coding)。還應該理解人工智能如何重新分配影響力,重塑機構的工作流程和商業模式,以及它所催生的、具有價值的新技能和新服務。你越了解雇主在招聘什么,以及背后的原因,就越能明白如何在這個新世界中脫穎而出。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擔憂被AI取代?不如主動駕馭它。AI正重塑價值創造方式,成為人人都能掌握的超強工具。畢業生需培養深度AI素養——超越簡單的提示工程,理解AI如何重構工作流、商業模式并催生新技能新服務。歷史證明,擁抱新技術浪潮(如互聯網、社交媒體)的先行者往往能開創全新事業。
通過增強個體與社會的超級能動性,釋放無限生產力與創造力!就像汽車放大了人類的移動能力,GPS重塑了導航邏輯……書中明晰了AI時代生存與發展的10大原則,讓AI將成為超級助手,讓你成為時代的超級個體。
02
朱松純:人工智能的未來之路,在于“為人文賦理,為機器立心”
每年高考季,“選學校”和“選專業”的抉擇,都會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其實不僅僅關乎“哪個專業熱門”、“哪所學校有名”,高考后的這次選擇更標志著每個人生命坐標上的一次重大遷徙。但重要的從來不是“一次定終身”的選擇焦慮,而是學會真正思考:我渴望理解什么?我渴望創造什么?我渴望以何種姿態參與這個世界的運轉?
在“AI熱”之下,頂尖學者們也在思考人工智能“中國之問”:
為什么AlphaGo、ChatGPT沒有在中國誕生?
為什么中國只能出現“百模大戰”?
什么時候才能出現人工智能的中國時刻?
世界知名人工智能專家,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朱松純認為,這考驗著科學家的哲學責任和使命感,回答“中國之問”,一定要走出一條屬于我們自己的路,走人工智能與人類價值觀對齊的創新之路。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認為,朱教授帶領我們思考了一個深遠的問題:如果人工智能能夠成為具備“心”和“理”的硅基智慧生命體,它們將如何與人類社會共生? 是否可以讓這些智能體具備人類的善與美,成為“與人類終極互惠”的合作伙伴,而不是成為冷漠的、純工具性的存在?
這種科學與人文結合的“美”,就是朱松純教授30多年來致力于研究的“人工智能的大一統理論”:
“通用人工智能一定不是大模型做出來的一個說不清楚的東西,它一定是一個非常美的、簡單的東西。我相信它一定存在,所有的科學都追求用最簡約的模型來解釋紛繁復雜的現象。”
“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國藍圖”系列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從追趕到回歸,從拓荒到引領,“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國藍圖”已經浮現。朱松純將其概括為兩個關鍵:為人文賦理,為機器立心。
它不僅提出了一種實現AGI的具體路徑,更重要的是,它啟發我們思考人文與科技、人類與機器、價值與技術之間的關系,啟發我們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和理解智能的本質。
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今天,無論是AI領域的研究者、從業者,還是想要培養對人工智能興趣的普通讀者,都能從這套書中獲得新知和啟發。
03
阿爾伯特·溫格:人類最稀缺的資源不再是金錢,而是清醒的注意力
每天刷3小時短視頻,卻記不住一條有用信息;工作被消息轟炸打斷,深度思考成了奢侈品;明明物質豐裕,卻感到精神貧瘠、意義缺失……這荒誕一幕正成為人們在AI引領的數字時代的集體生活畫像。
這印證著世界知名風險投資人溫格的判斷:當我們還在用房產證和存款數丈量階級時,科技巨頭早已在后臺默默標記著用戶的“認知免疫力指數”。
我們不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而是首批面對“注意力生態崩潰”的探險者。溫格在《資本之后的世界》中提出了“三大自由”——經濟自由、信息自由、心理自由,試圖為這場注意力危機找到一條出路。
他預言了人類文明的第三次躍遷——從工業時代邁向知識時代,更尖銳地指出:這場變革的核心矛盾已從“資本稀缺”轉向“注意力稀缺”。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溫格將人類文明劃分為三個階段:
? 農業時代:爭奪土地以解決食物稀缺;
? 工業時代:積累資本以突破資源瓶頸;
? 知識時代:分配注意力以應對信息爆炸。
數字技術的兩大特性——零邊際成本(信息復制幾乎免費)與計算普適性(AI可解決任何可計算問題)——徹底顛覆了傳統經濟邏輯。
當物質資本過剩、信息泛濫成災時,人類最稀缺的資源不再是金錢,而是清醒的注意力。
當算法比你自己更了解你時,理性敘事將面臨崩潰。如何規避淪為“算法佃農”的命運?這正在倒逼人類重新審視理性的本質——或許真正的智慧,始于承認技術狂飆中我們都需要重學"如何思想"。
不同于空談理論的學術著作,本書提供了三條務實方案:
個人層面:每日“數字斷食”2小時,奪回注意力掌控權;
社會層面:推動“知識共享協議”,打破學術高墻;
文明層面:建立“人類注意力理事會”,像管理石油一樣。
從“數字斷食”到“知識共享”,從個體覺醒到集體行動,《資本之后的世界》證明:人類依然可以掌控技術的方向盤。
點擊加入會員!
全年買書享5折~
本期策劃:xiaoyu
編輯:蘆丁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點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