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港珠澳大橋橋頭。
新華社發
“港車北上”開通兩周年之際,港珠澳大橋邊檢站數據顯示,截至7月1日,完成“港車北上”邊檢備案車輛已超過10.9萬輛、備案司機超12.9萬人,經該邊檢站查驗的出入境的“港車北上”數量超過286萬輛次。這一“軟聯通”政策和港珠澳大橋的“硬聯通”設施配合無間,為大灣區互聯互通添注了強勁動力。
夢想成真
“以前從香港乘船到內地大約需要4小時左右,當時我就夢想著什么時候能夠自駕往返兩地。‘港車北上’政策讓我夢想成真,現在回內地只需要一個多小時,感覺大灣區更像一個家了。”香港居民鐘先生說。
以往,港澳居民入出內地主要依托公共交通工具,部分居民可駕駛兩地車牌往來廣東。相比此前的粵港兩地車輛跨境通行政策,“港車北上”“澳車北上”實現了更低門檻的申請條件、截彎取直的通行路徑。
生活半徑擴大,時空距離縮短,“港車北上”大受香港居民歡迎。政策實施第一年,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通關的香港單牌車達96萬輛次,第二年即攀升至188萬輛次,同比增長95%。如今,經大橋口岸通關的香港單牌車日均達5600輛次,較政策實施初期增長逾3倍。
“能搶一秒是一秒,全力壓縮通關時間。”拱北海關所屬港珠澳大橋海關監管三科副科長仲安琪近日在國新辦記者見面會上表示。不斷推出的創新通關措施,為“港車北上”順利實施提供保障。目前,海關部門正在進行“小客車通關效率提升項目”二期改造,分階段實現口岸軟硬件設施智能化升級,進一步實現通關擴容增效。
新增流量
如今每逢周末及假期,粵港口岸便會出現“北上熱”,高峰時段常出現排隊車流。“港車北上”為大灣區帶來了新氣象,香港居民經港珠澳大橋北上旅游消費漸成風尚。
據邊檢部門統計,今年周末及節假日期間,香港單牌車日均通行量超8600輛次,占口岸客車總量的比例超過40%。今年5月4日勞動節假期,“港車北上”單日最高通行量達1.5萬輛次,刷新政策實施以來的歷史最高紀錄。
“港車北上”“澳車北上”讓港澳旅客成為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新晉流量王”。在廣東大小停車場、購物中心、熱門景區、網紅打卡店等地,越來越多北上的港澳車輛活躍在大灣區各個城市,并逐步向粵西、粵北、粵東城市擴展……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正在加快形成。
“‘港車北上’政策實施后,我們去內地旅游省時省力,消費性價比又高,體驗很不錯。”前不久,香港居民陳先生帶著家人到廣州觀看了龍舟比賽。臨近暑假,他們一家人又準備到粵北城市清遠漂流避暑。“以前暑假一般都會選擇去日韓或者東南亞國家旅游,現在一家人更想‘北上’內地,去大灣區不同城市轉轉。”陳先生說。
“港車北上”也為香港居民跨境工作、創業提供了便利。85后香港青年劉女士在廣東創辦了跨境電商平臺,“大灣區暢通無阻的一小時生活圈,讓跨境創業從理想變為現實。”她說。
雙向奔赴
有了“北上”,還要有“南下”。香港特區政府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近日宣布,經與廣東省有關部門協商達成共識,“粵車南下”計劃爭取于今年11月正式啟動實施。
“粵車南下”是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中央有關文件要求,通過研究制定港澳與內地車輛通行政策,促進香港與內地人員和車輛往來便利化及交通物流發展的重要措施。
陳美寶表示,“粵車南下”與“港車北上”構成互惠安排,合資格的廣東單牌私家車可通過創新簡便途徑申請經港珠澳大橋赴港,既便利兩地市民互訪、實現“雙向奔赴”的期盼,也能吸引不同類型旅客,推動人文交流。
該政策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方面香港機場管理局在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的自動化停車場會提供入境前的“泊車轉機”安排,停車場設有1800個泊車位,機管局已構建預約系統,這一安排將可進一步吸引內地居民經香港國際機場轉機。另一方面,粵車入境香港市區,則會以小規模的每日100個預約名額開展。
新措施、新政策加上日漸完善的交通設施,不斷為大灣區互聯互通賦能加速。業界人士表示,“粵車南下”將開啟內地居民南下旅游新模式,惠及香港經濟發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本報記者 王 平)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7月14日第04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