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緬甸,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噶腰子”,實際上并不是如此,曾經的緬甸不僅是亞洲重要國家之一,甚至是亞洲首富,那為什么會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呢?
其實一切都是他們自己作的。
緬甸的黃金年代
1929年,英國倫敦交易所最搶手的股票叫“緬甸石油公司”。這個掛牌不到十年的企業,股價飆升速度讓荷蘭殼牌都眼紅。當時緬甸探明石油儲量超過1億桶,比日本和中國的總和還多。仰光港口日夜不停,滿載大米的貨輪駛向歐洲,僅大米出口就占全球總量的40%,比泰國、越南、柬埔寨加起來還多!
更驚人的是基礎設施。1936年緬甸鐵路里程達3292公里(同期中國僅2萬公里),連偏遠村莊都用上英國電網。首都仰光街頭跑著有軌電車,百貨公司賣巴黎香水,緬甸人年均收入776美元,比日本(680美元)還高。英國記者在《泰晤士報》驚嘆:“這是大英帝國皇冠上最亮的寶石!”
連二戰炮火都沒摧毀這份富庶。1948年獨立時,緬甸國庫堆滿二戰期間英國支付的1.5億英鎊軍費(相當于現在50億美元),全國稻田產量夠養活三個東南亞。首任總理吳努豪言:“十年內讓緬甸人開上小汽車!” 當時沒人料到,這個起點碾壓日韓的富國會淪為亞洲最窮。
自斷財路的“緬甸式社會主義”
1962年3月2日凌晨,坦克碾過仰光街頭。奈溫將軍發動政變,宣布走“緬甸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他做的第一件事,竟是把全國三萬多家私營商店收歸國有,包括華人開的雜貨鋪和印度人的布店。
最致命的是大米統購統購政策。政府用每噸50美元強制收購大米(國際市價200美元),農民憤然把稻田改種鴉片。到1970年,緬甸從世界最大米倉變成糧食進口國!奈溫還搞出人類貨幣史上的奇觀,1987年廢鈔令:他突然宣布面值25、35、75的鈔票作廢(理由是自己討厭質數),百姓畢生積蓄瞬間變廢紙。
經濟學家后來核算,奈溫執政26年間:大米出口暴跌98%;工業產值縮水三分之二;人均GDP從亞洲第三跌到倒數第三……
但將軍的家族企業“緬甸經濟控股公司”,卻壟斷了全國玉石、木材、橡膠貿易。當百姓排隊買配給米時,他女兒在倫敦花300萬英鎊買豪宅。
內戰泥潭
緬甸有句諺語:“好玉出克欽,血浸帕敢山”。全球90%的翡翠產自克欽邦,但這里的礦場卻被軍閥和將軍們割據。1994年停火協議后,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默契地瓜分礦區:士兵用槍指著礦工下井,直升機直接把原石運往仰光拍賣場。2014年一場礦難掩埋上百人,軍官卻封鎖現場先搶翡翠。
資源爭奪引爆了全球最長的內戰。緬北二十多支武裝為搶玉石、錫礦、柚木打得不可開交,政府軍更借機“以戰養財”,軍官把軍火賣給叛軍,再用賣武器的錢買叛軍搶來的原石。這種死亡循環讓緬甸40%財政支出砸進軍費(2020年數據),而醫療投入不到GDP的2%!
更荒誕的是資源收益分配。2017年一顆價值1.7億人民幣的帝王綠翡翠拍出,但礦工家屬只領到30元人民幣撫恤金。
當中國游客在瑞麗搶購手鐲時,克欽兒童正撿礦渣充饑。聯合國報告一針見血:“緬甸的貧窮,源于資源的詛咒。”
鎖國五十年:當世界向前,緬甸倒車
奈溫將軍有句“名言”:“電腦是西方精神鴉片!” 他執政時禁止私人裝電話,全國只有7條國際線路。這種閉關政策持續半個世紀,造成三次致命斷層:
技術斷層:直到2011年,緬甸才允許私人用手機。當越南造出5G芯片時,緬甸農民還在用牛犁田。
人才斷層:1967年驅逐30萬印裔商人,1980年代又驅趕華人知識分子。結果全國醫生只剩2.3萬人(平均每千人0.4個)。產業斷層:泰國靠日企轉移成“亞洲汽車工廠”,隔壁緬甸卻連螺絲釘都要進口。2020年工業產值僅占GDP26%(老撾都有33%)。
最諷刺的是旅游開放。2012年政府吹捧“重現金色緬甸”,可游客看到的卻是:仰光市中心英國殖民建筑塌成危樓,世界遺產蒲甘佛塔旁堆滿塑料垃圾。一家西班牙旅行社吐槽:“這里像被時光機遺忘50年!”
命運跌落谷底
2015年昂山素季高票當選時,西方媒體歡呼“亞洲新曙光”。可當她要修憲限制軍權時,將軍們直接搬出2008年自訂的“護身符憲法”,該法規定國防部長必須由軍人擔任;軍隊自動擁有議會25%席位;任何修憲提案需75%同意(等于軍隊有一票否決權)。
昂山素季被迫妥協:默許羅興亞人危機換取軍隊支持經濟改革。結果國際資本沒等來,先等來歐盟制裁。2021年軍政府再次政變,外資集體出逃。緬幣匯率崩盤,1美元兌2100緬幣(政變前1300),老百姓畢生積蓄變成廢紙。
軍頭們的新財路就是,成立“網絡詐騙經濟特區”吸引中國電詐團伙;向漁民發放“海盜許可證”(每劫一艘船交稅20%);甚至出租領空給俄羅斯運油機賺過路費。
這種飲鴆止渴的操作,讓緬甸2023年人均GDP跌到1100美元,連柬埔寨的一半都不到。
亞洲病夫的教訓
站在中緬油氣管道的起點馬德島,能看到魔幻一幕:30層高的翡翠賭場燈火通明,賭客一擲千金;而山下漁村兒童正搶食聯合國救濟糧。這種撕裂,正是緬甸悲劇的縮影。
回看歷史轉折點,就會發現若1962年沒搞國有化,緬甸或許是“東南亞糧倉+”;若1988年接受外資改革,可能復制越南奇跡;若2021年沒政變,中緬經濟走廊已帶來百億投資。
但歷史沒有如果。當軍政府把翡翠挖空、森林伐盡、青年逼成電詐打手時,這個曾經的亞洲首富終于跌穿貧困底線。所以以前在本書上看到一句話,覺得挺有道理的。
資源與地緣優勢從來不是保險箱,貪婪和愚昧足以埋葬任何富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