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興農行動的本質,是以產業發展為紐帶推動城鄉關系重構,通過市場機制和政策引導的雙重力量,實現“人的發展”與“鄉村振興”的有機統一。
商務部等9部門近日印發《2025年家政興農行動工作方案》,標志著家政服務業與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深度協同進入新階段。這是面對城鄉發展新形勢作出的系統性響應,其核心在于通過行業提質擴容打通城鄉要素流動壁壘,將農村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服務供給優勢,以家政服務的“小支點”撬動一場關乎民生就業、城鄉融合與行業變革的“大文章”。
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可持續增收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首要任務。家政服務業因其就業容量大、技能門檻適中的特點,已被實踐證明是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有效路徑。與此同時,城市家庭對專業化家政服務的需求正在持續增長,特別是在老齡化加劇、“三孩”政策實施的背景下,供需缺口日益凸顯。這種結構性矛盾亟需通過政策引導加以調和。
家政興農的本質,是以產業發展為紐帶推動城鄉關系重構,通過市場機制和政策引導的雙重力量,實現“人的發展”與“鄉村振興”的有機統一。當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不再因技能不足而卻步,不再因權益無保障而擔憂;當城市家庭能夠獲得穩定可靠的專業服務,這項政策便超越了經濟層面的價值,成為推動協調發展、共享發展的重要實踐。這也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形成合力,推動家政服務業真正成為連接城鄉、融合發展的堅實橋梁。
當前推進家政興農具備多重有利條件。9部門聯合發力覆蓋培訓、住房、金融等全鏈條保障,改變了以往單點突破的局限,政策協同性達到新高度。市場需求持續釋放,專業化服務呈現供不應求的態勢。數字化工具的普及為技能培訓和行業監管提供了技術支撐,信用信息平臺的建設增強了市場透明度。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政策落地的現實基礎。
必須清醒認識到,政策實施中仍面臨諸多挑戰。供需對接渠道不夠暢通,大量農村勞動力仍依賴熟人介紹入行,缺乏規范化就業路徑。職業技能培訓覆蓋面不足,培訓內容與市場需求存在脫節現象,制約服務質量提升。勞動者權益保障網尚未織密,合同糾紛、職業傷害保障缺失等問題增加了從業者的顧慮。更關鍵的是,各地方在執行中可能存在政策碎片化風險,部門協調不足、資金使用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整體效能。
破解這些瓶頸需要精準施策與系統發力。在供需匹配方面,可以通過政府主導搭建“直播帶崗”等對接平臺,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機制,提升勞動力流動效率。在能力建設層面,可以推動職業院校開設家政專業、推行服務標準認證,從源頭提升服務質量。權益保障則需聚焦社會保障制度創新,探索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機制,建立行業合同范本與糾紛調解通道。而政策效能的最大化,最終取決于跨部門協作的深度——整合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支持形成“組合拳”,并通過強化地方督導確保住房、醫保等政策“含金量”不打折扣。(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馮其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