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聞訊:在天津大學北洋園的實驗室內,新能源化工創新團隊成員正在做一種綠色催化劑的實驗,這種催化劑成本低廉、對環境友好, 為化學工業的綠色轉型開辟了新的路徑。百年前,侯德榜先生曾在北洋大學堂講授《純堿制造》等課程,為“紅三角”純堿的民族工業夢奮筆疾書。跨越世紀的兩幅畫面,正是天津大學化工學科百年報國路的生動縮影——國家需要什么,天大化工就干什么。
今年7月,天津大學化工學科迎來百年華誕,在這所百卅學府中,化工學科始終是與國家民族命運同頻共振的關鍵力量,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光榮的使命擔當。
風雨百年,丹心從來系家國
1895年,甲午戰敗,值國家危難之際,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前身)在歷史的煙云中邁出了救亡圖存的關鍵一步。學堂設立律例、工程、礦務、機器4個學門,其中采礦學門所設礦務學課程有化學、深奧金石學,肩負“興學強國”使命的化工種子悄然播下。彼時中國近代化工產業已在津沽萌芽——天津機器局淋硝廠已能生產硫酸、硝酸、硝酸鉀等重要化工產品;采用西法采礦的開平礦務局在天津成立;永利制堿公司正式誕生……為中國化工教育的奠基與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925年,北洋大學開設工業化學講堂,講授工業化學等課程,開展實驗、實習,正式宣告了天大化工學科的啟航。這一時期,侯氏制堿法的創始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侯德榜受聘擔任特約講師,講授了《硫酸制造》《工業用水》《純堿制造》等課程,為天大化工譜寫了璀璨的一頁。
七七事變爆發后,北洋師生踏上西遷之路,無論是從城固古路壩,還是到泰順百丈口鎮,都留下了化工學人他們在設備簡陋、條件艱苦的困境中,堅持教學科研的身影,他們堅持教學科研,開設油脂釀造實驗,恢復化學工程學會,創辦《化工年刊》以傳遞學術薪火。這段顛沛流離卻信念如磐的歲月,淬煉出學科最為堅韌的品格:教育不輟,則國脈永存;學術不息,則民族希望永在。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并,由國家定名為天津大學。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工作全面展開,八大名校化工系匯聚于天津大學,汪德熙、汪家鼎、余國琮、張建侯、丁緒淮等一代宗師云集,開啟了學科發展的新紀元。
全國最為完整的化工專業體系在積極響應建設新中國的號召中迅速構建:從服務“兩彈一星”強國使命的核化工,到全國最早的工科電化學博士點;從支撐國家基礎建設的無機物工學和硅酸鹽,到關乎民生福祉的染料中間體和造紙。11個專業如同堅實的根脈,深深扎入新中國工業化的沃土,共同撐起了化工高等教育的參天大樹。
1997年7月,天津大學進行學院制改革,將化學工程系、應用化學系與化學工程研究所合并,組建了天津大學化工學院。這不僅是學科薪火相傳的里程碑,更是力量凝聚的全新起點,由此進入了科研育人齊頭并進、學科建設高速發展的時期。
進入新時代,天大化工在前沿領域不斷探索,在關鍵技術攻關上不斷取得新突破,高水平研究論文不斷涌現,技術成果不斷轉化落地。在教育部組織的歷次學科評估中,天大“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持續保持第一或A+。從走這里走出的學子在各行各業中發光發熱,驅動行業變革、賦能產業進步,切實履行了服務國計民生的時代擔當。
奮進百年,矢志科技為報國
“現在有人要卡我們的脖子,不讓我們的反應堆運作。我們一定要爭一口氣,不能使我們這個反應堆停下來!” 面對周恩來總理“要爭一口氣”的殷切囑托,在天津大學任教的余國琮先生帶領團隊晝夜攻堅,創造性地提出“兩塔法”非穩態連續精餾理論,成功自主研發重水精餾分離技術,有力支撐了新中國核技術起步和“兩彈一星”的偉大壯舉。這項技術,作為我國唯一的自主重水生產技術,至今仍在沿用。
“把中國建設成為化學強國”這是王靜康院士奮斗一生的目標,面對青霉素這一“救命藥”的國際先進技術壟斷,她帶領團隊發起沖鋒,成功研發青霉素結晶新工藝與裝備,并在華北制藥成功產業化,徹底解決了我國青霉素純度低、易過敏、穩定性差、能耗高的難題,讓“救命藥”真正走進千家萬戶。此舉不僅培養了大量的醫藥結晶人才,更使中國青霉素的國際市場份額一度超過85%,“天大結晶罐”享譽全球。
“如果我們能在最近兩三年內到1980年,拿出相當于德國伊斯曼5247-Ⅱ型彩底水平的彩底器型,就能把目前與世界先進水平相差15到20年的差距縮小一半,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 面對感光材料這一“精細化工皇冠上明珠”的國內技術空白,鄒競院士帶領團隊歷經七年攻關,從特種紅外軍用膠片到彩色民用膠片,徹底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彩色膠卷的歷史,并開創了天大化工新的學科方向。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中,元英進院士團隊的人工合成長鏈染色體研究成果引人矚目,作為該團隊標志性突破,這項研究不僅入選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更實現了我國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團隊還牽頭制定了生物安全領域首個由中國發起、得到國際廣泛響應的規則框架《天津指南》,推動建設了合成生物學前沿科學中心,并獲批建設我國首個合成生物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這一系列重大成果,共同構筑了我國在該學科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
“做研究要結合國家戰略發展和區域發展需求,解決實際問題,將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這是化工學院黨委書記汪懷遠常常掛在嘴邊的話。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影響國計民生的關鍵技術,天大化工圍繞綠色化工、生物醫藥、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及高端裝備等新興重點產業發展需求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在傳質與分離領域特別是精餾和結晶技術方面居全國主導地位,同時拓展化工學科新領域,獲批教育部合成生物學前沿科學中心,在國內率先開展合成生物學研究,研究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引領合成生物學發展。
如今,天大化工在新能源化工、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先進燃料技術、有機光電材料、稀土催化技術等領域形成獨特科研優勢,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和社會發展做出出色貢獻。2016年至今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42項、課題100余項。
秉承服務國家這一最高追求,天大化工始終以科技創新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高標準建設天津大學浙江研究院、國家稀土催化研究院、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物質綠色創造與制造海河實驗室等,落地30萬噸/年醋酸乙烯、48萬噸雙酚A生產裝置等重大產業項目,逐步打造形成我國稀土催化產業群,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合成生物學團隊牽頭制定《生物安全科學家行為準則天津指南》被世衛組織列為全球生物安全道德準則和高級別原則。
隨著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天大化工科技創新能力快速提升,重大成果接連涌現,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傳承百年,強國擔當育人才
21世紀初,以余國琮先生為代表的教育改革先行者受教育部委托,牽頭組織全國9所高校開展《化工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研究。自此二十多年來,王靜康先生等老一輩教育家不斷推動化工教育創新,先后圍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專業認證體系、專業規范、國家質量標準、卓越化工人才培養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在教育部高等學校化工類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下,攜手國內兄弟高校,共同引領中國化工高等教育改革。
2022年,中國化工學會發布《中國化工百年百人》中,侯德榜、張克忠、丁緒淮、汪德熙、張建侯、汪家鼎、余國琮、金涌、鄒競、袁晴棠、王靜康、謝克昌等十二位大師都在天大化工學習或工作過。他們,是學科百年榮光最生動的注腳。
“大二學年,在師友引領下我有幸提前進入實驗室,接觸了生物質能源領域,懷著將廢棄木材轉化為高能航天燃料的探索熱情,工作至凌晨成為常態。面向當前‘雙碳‘目標,我選擇電合成生物質的研究方向,繼續在天大化工深造,向著科研報國的夢想不懈奮斗。”天津大學2025年畢業典禮上,化工學院本科生孫圣真智作為畢業生代表分享了自己在天津大學求學求知的難忘經歷,他立志追隨前輩興學強國,他多年前扎根于心的“領軍科學家”夢想,正在破土發芽、向陽而生。
如今,天大化工正在探索構建人工智能賦能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新范式,天津大學化工學院院長范曉彬表示,“我們將以促進產教融合、交叉賦能、人機協同、終身學習為核心理念,重構課程體系,建設“化工+AI”課程群,打造百門人工智能賦能的數智化課程,并建設一個從基礎前沿到工業應用的智能平臺,形成智能化、數字化的實驗教學體系,實現人工智能賦能卓越化工人才培養。”
百年來,天津大學化工學科秉持“人才強國”理念,矢志不渝將育人視為核心使命,一代代化工人或扎根戈壁投身國防,或領航企業勇立潮頭,在化工領域及相關行業默默耕耘、砥礪前行,于時代浪潮中深耕細作,以勤勉篤行書寫無悔青春,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和社會的發展進步默默奉獻,成為推動民族復興征程中不可磨滅的堅實力量。
道不變,志不改,勇向前。
國家需要什么,我們就干什么;民族復興的坐標指向哪里,科技的星火就燃向哪里。天大化工正以教育強國建設天大“排頭兵”之勢,書寫下一個百年的輝煌篇章。
(津云新聞記者 段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