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早上8:30,京藏疆青蒙“融鑄式”教育協作系列活動中學生科技夏令營的小營員們走進北京科技大學,讓假期的校園立刻熱鬧起來。小營員們走進校園,近距離聆聽北科大老師的講座,動手組裝直升機模型,沉浸式感受這所被譽為“鋼鐵搖籃”學校的學術氛圍和文化魅力,解鎖前沿科技奧秘。
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 陰轉晴
今天,我有幸參觀了北京科技大學。一踏入校園,一股濃郁的科技氣息撲面而來——空中飛行著的無人機、走廊旁活躍蹦跳的機器狗……無聲地傳遞著這所學府的科技氣息。
我們在機器人課堂上嘗試拆裝與操控機器人,當指尖觸碰到那些復雜精密的元器件時,心中油然而生敬畏與新奇交織的震撼之力。航模講座里,學長把精密工程如詩般拆解,我才知道,原來小小一枚飛行器,凝聚著無數次的計算與測試。我親身嘗試組裝飛行器時,心中滿是驚喜。
這次體驗于我而言,是一次思維的重要啟蒙。親眼所見科技之魅力,讓我銘刻于心:自律與創新恰如科技之雙翼,唯有先培養起嚴謹踏實的習慣,方能在未來真正承載起創新的張力。
——孫環雪(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市第三中學)
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 陰轉晴
今天我走進了北京科技大學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腳步里都帶著一股子“硬核”的勁兒。
在北科大,看著那些透著金屬光澤的實驗樣品和墻上“求實鼎新”的校訓,我忽然明白了課本里的公式定理不是紙上談兵——它們能變成更堅韌的材料、更高效的工藝,扎扎實實地托舉著產業升級。
轉到中關村展示中心,感覺像闖進了未來的拼圖現場:從芯片設計的精密圖紙到人工智能的實時演示,每個展臺都在說“創新不是空想”。尤其看到一些團隊把實驗室里的成果變成了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產品,我突然懂了“自主”二字的分量——它不是關起門來蠻干,而是帶著底氣在世界舞臺上對話。
兩個地方逛下來,我最大的感受是:硬科技的浪漫,就藏在從“0”到“1”的突破里,藏在“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實在勁兒里。
——杜爾樂(北京市第十五中學)
記者隨團直擊
機器狗迎賓 科技感撲面而來
剛走上二樓,學生們就圍在一起?!澳愫茫 薄巴郏 薄瓎柡蚵暫腕@嘆聲接二連三。原來是北京科技大學研發的機器狗正在樓道中迎接學生們的到來,學生們瞬間感受到了北科大濃濃的科技范兒。
走進教室,北科大老師向學生們介紹了學校的具體情況。“你覺得北科大有什么標簽?”老師輕松的開場方式讓學生們放松下來,也拉近了中學生與高校的關系?!?11”“材料專業特別?!薄癚S世界大學排行第24位”……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回答著老師的問題。隨后,老師向學生們介紹了北科大的學校概況、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等情況。
“我們今天有來自玉樹的同學,你們知道在青藏鐵路建設中最難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嗎?”“得剎得住車?!币晃粚W生邊舉手邊迫不及待地說出了答案。北科大老師告訴研學團的學生們,北科大成功破解了青藏鐵路建設中的高原缺氧世界難題,制造出了非常薄的剎車片。隨后,老師列舉了一系列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并聯系到學校的各個專業,使學生感受到科技與生活的共生關系。
課本知識蹦出來 沉浸式感受科技魅力
隨著講座的深入,航空航天的大門緩緩打開:從直升機的工作原理到機器人的創新應用,前沿技術與產業實踐的碰撞,讓學生們對科技發展有了更鮮活的認知。
“誰愿意試一試這個模擬飛行器?”老師話音剛落,十幾個學生舉手。不到1分鐘,學生們就排起了長隊,躍躍欲試。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第十四中學的乎埠淇是第一個舉手嘗試操控的學生。看著他胸有成竹的樣子,大家都以為會成功,沒想到用完三次機會,他也沒能成功,每次“直升機”在空中僅停留幾秒鐘便落地“墜毀”了。“我之前學過一些編程,但是設計的都是車、爬行器等,沒有接觸過在空中飛的,今天是第一次嘗試操控模擬飛行器,覺得挺有意思的。”乎埠淇坦言,“作為第一個愿意嘗試操控的學生,老師給了我三次機會,但是都沒成功。不過也沒關系,我們之前編程的時候,也會不斷失敗再不斷改進,所以失敗是很正常的。”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云崗中學的學生張云堯操控模擬直升機在空中飛行了四秒鐘。她告訴記者,失敗的原因主要是雙手不太協調,控制上下的同時不能很好地控制左右,再加上受風力因素的影響,所以控制起來有一定難度。
經過實際操控,學生們感受到了“挫敗感”,原來看上去比較簡單的操控實際上并不容易,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原來這些科技需要嚴謹地操作和不斷地實驗,才能成功?!睆堅茍蚋锌?。
“大家還記得伯努利原理嗎”“牛頓第一定律和第三定律是什么”“空氣動力學原理誰還記得”……北科大的老師引導學生們回顧書本上的知識,引出直升機的起飛原理和構造。“我深刻的感觸是,課本上的知識和現實生活中的實操原來可以無縫銜接??吹娇萍寂c生活的深度結合,我感受到了祖國科技力量的強大,特別震撼!”來自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市第三中學的于坤彤表示。
在北科大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動手組裝共軸雙槳直升機模型,搭建機器人,在沉浸式體驗中,讀懂中國科技的自強之路,感悟中華民族共同體生生不息的力量,讓創新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
“我來安裝螺旋槳,你來擰螺絲?!眮碜郧嗪S駱涞难肭嗬捅本让晒诺幕锇閭円黄鸾M裝直升機模型?!爸拔覜]有接觸過這些東西,今天聽了老師的講座,了解了直升機的主要結構以及起飛原理,還挺開心的。我也對這些內容產生了興趣,希望回去以后能夠繼續學習?!敝醒朊褡宕髮W附屬中學玉樹海東分校學生央青拉毛說。
組裝完畢后,學生們打開了開關,北科大老師按下啟動鍵,一架架直升機模型帶著學生們的科技夢在教室中起飛,這正是科技知識與動手實踐碰撞出的奇妙火花,學生們發出陣陣驚嘆。
走進校史館 從歷史積淀中讀懂創新精神的傳承脈絡
2025、2001、1988、1952……地上的數字,從2025年到1952年,學生們一步一個臺階一個數字,跟隨著北科大志愿者的腳步,來到了北京科技大學校史館。
始建于1952年的北京科技大學,由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清華大學等6所國內著名大學部分科系組成,承載著“制造強國、科技興邦”的歷史使命。
在一個個展板前,學生們駐足聆聽,用手機和筆記錄下北科大的歷史和他們的感受。在展示區,泛黃的教材和畢業證書講述著北科大的歷史,老教具模型書寫著北科大嚴謹的治學之風。
“聽了志愿者的講解,我真切感受到了科技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北本╁X學森中學北校區初二學生李謙有些激動地說:“第一次走進北科大,我很喜歡這所學校,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成為這里的一名學生?!崩钪t告訴記者,他還結交了一個來自內蒙古的朋友。新朋友給李謙講述了許多有關內蒙古的風土人情,李謙也分享了北京的文化,二人一起動手組裝了機器人,并為機器人設計了行走路線。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七月的北科大校園分外熱鬧,教室中不時傳出此起彼伏的驚嘆聲和歡笑聲,原本冰冷的科技設備煥發出人性的溫暖。研學團的學生們在北科大近距離感受科學家精神,體驗前沿科技的魅力,從歷史積淀中讀懂創新精神的傳承脈絡,從生活場景中理解科技應用的本質內核。
“小石榴”們
北京歡迎你!
轉載請注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張廣林
編輯:蘇珊
校對:楊旭
審核:張秋穎
終審:冉陽 李繼君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