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1955年,那年北京城熱鬧非凡。六年新中國,頭一次給自己的軍隊集體授銜。
真正能穿上校官以上軍服、肩膀上掛上星星的,絕大多數是1940年前就在槍林彈雨中摸爬滾打的老兵。
圖片來源網絡
那年國慶,首都大街小巷的氣氛很特別。除了慶典,軍隊大院的變化讓人一眼能看出來。穿著簇新的綠色軍服的軍官們,肩章上或一杠兩星、或兩杠三星,神采奕奕。
很多老紅軍、老八路,穿上新軍服的時候,心里總會默默想起幾十年前戰壕里的兄弟,多少名字最終刻在紀念碑上,活下來的人,才有機會站在這光榮的時刻。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集體授銜,軍銜設置完全借鑒了蘇聯——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少尉,直到元帥和將軍。可不是隨便給的,軍銜的評定,直接看的是“資歷”——主要依據1952年那次軍隊的大定職定級。
當時的評定很嚴格——能定到團級、師級、軍級甚至更高的,絕大多數是抗戰前、土地革命時期參加紅軍、八路軍、新四軍的老兵。1940年以后才參軍的,哪怕再能干,到了1955年,職位上基本都還在營級、連級上下打轉。
圖片來源網絡
我見過一本1955年的授銜檔案,里面赫然寫著:“少校以上軍銜,主要授予1940年前參加革命工作的同志。”
像《南征北戰》里的高營長,抗戰初期參軍、解放戰爭時升到營長,解放后一般最多晉升到團參謀長、副團長。1952年能定為準團或副團,1955年升正團,也就授少校軍銜,已屬不易。如果晉升慢一點,到1955年還只是副團、營級,那就是大尉。
當年還流傳一句話:“紅軍不下校”,意思是說只要參加過長征、土地革命時期的紅軍,不論職務高低,基本都能授予少校起步。雖然這話有些夸張,但大體沒錯。
說到資歷,忍不住想起我那位戰友的父親。他父親1933年就在江西于都參加了紅軍,算算那時才十來歲。紅軍長征時,帶著弟弟們一起參軍。可是長征出發前,老大受傷留了下來,兩個弟弟跟著大部隊走了。
留在江西的老大堅持游擊,后來輾轉加入了新四軍,打完抗戰、解放戰爭,一直到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可是,那兩個隨長征走的弟弟,永遠留在了草地和雪山,連個確切的墓地都沒有。家里人一直說,三個兄弟,一人歸來、兩人失蹤,后來的榮譽、授銜、獎章,全是替那兩個沒有名字的烈士領的。
圖片來源網絡
這在那個年代的軍人家庭中其實挺常見。每一塊熠熠生輝的肩章后面,或多或少都藏著失去親人的痛。也正是這些老兵,成為了1955年授銜儀式上那批真正的“主角”。
說到1955年授銜,坊間還有一個“公認事實”:很多人的軍銜其實是“低配”了。當時按蘇聯軍制來分,副營、正營、準團、少數副團可以是大尉。資歷再差一點的副團,甚至只能是大尉。你要是問老兵們怎么看這事?他們大多憨厚一笑——“能活著穿軍裝,比什么都好。”誰還計較多幾顆星、少一個杠?
有些“低配”,其實是軍隊快速成長、干部斷層造成的。畢竟,戰爭年代一個連隊一天能換三任連長,有的甚至直接從排長跳到營長,幾十年打下來,誰能保證“每一步都對上號”?
1952年一錘定音,1955年再認定,能定多少是多少。
查閱過1955年那批授銜的數據,全國共授予校級軍官34643人,大校1266人,上校4439人,中校8139人,少校20799人。職務上看,主要集中在正營、準團、副團、正團、副師、正師、副軍、準軍等崗位。正軍級往上,基本就是將軍了。
圖片來源網絡
更有意思的是,從這些人的履歷一查,絕大多數的確都是30年代參加革命的老紅軍、抗戰早期的八路軍、新四軍。1940年以后的極少數例外,要么是特別突出的戰功,要么就是解放戰爭時期的起義將領(這一塊情況比較特殊,不多談)。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1955年校官們的平均年齡普遍在30歲往上,最年輕的也得29、30歲。當時一個將軍打趣說:“二十多歲的少校,打著燈籠都難找。”
后來,1961年和1964年又有一次補授和晉升。這批新晉的校官、將軍,很多也是因為原來晉升慢、資歷未滿,或者職務發生變動才得以上調軍銜。
這類人,社會上有點爭議:他們能不能算“開國”?在我看來,完全應該算。因為他們的參軍時間、戰斗資歷和第一批沒太大差別,純屬制度設計和歷史機遇不同。歷史地位,不應該只看授銜時間,更要看他們真正的經歷和貢獻。
圖片來源網絡
等到1988年,解放軍恢復軍銜制,為了和1955年第一次授銜區分開來,社會上才慢慢形成“共和國將軍”“共和國校官”的叫法。也就是那個年代,越來越多老一輩開始退役,許多子女、晚輩也都覺得,自己家有一位“開國校官”或者“開國將軍”,是最大的驕傲。
說起來,這批人到了2025年,能活下來的真的已經是“百歲老壽星”了。
就我所知,1955年授銜那批校官,存世的應該已經屈指可數。張力維將軍今年剛剛過世,算起來,開國將軍只剩下三位。
圖片來源網絡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這段歷史的作者,我一直認為:1955年授銜的這批少校以上軍官,無論官職多大,資歷多深,都是真正意義上的共和國“開國將士”。他們的故事,是新中國軍隊的根基。如果沒有土地革命、抗戰、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這些歷程,沒有這些老兵的流血犧牲,就沒有今天軍隊授銜、國泰民安的局面。
所以,別看今天不少人對“開國將軍”這個稱號有爭議,但我想說——無論你叫他將軍還是校官,只要是1955年授銜、披荊斬棘一路打出來的,就是共和國的脊梁。
有意思的是,1955年授銜時,真正年紀輕輕的少校、上校極少,偶有的幾個,要么是少年從軍、打了多次惡仗,要么就是“提干特快”。而后來60年代、80年代入伍的那批人,軍隊已經逐步實現正規化、制度化,晉升全靠學歷、考試、考核,和老一輩的“拼命”完全不是一個邏輯。
有時我也會想,現在的年輕軍官要是能見一見那些“開國校官”,聽聽他們的故事,估計對軍隊、對人生都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 參考文獻:
-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授銜檔案資料》
- 《解放軍大院口述史》(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
- 解放軍軍官定級、授銜政策公開文件(1952-196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