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貴得實實在在,一枚導彈破百萬美元
根據《Naval News》2025年7月初的報道,美國海軍正式公布了2026財年的部分軍費使用計劃,其中一項引人關注的內容是:計劃斥資5900萬美元,采購51枚AIM-260A“聯合先進戰術導彈”(JATM)。
外媒截圖
外網截圖
一枚導彈,單價高達115萬美元。這可不是采購飛機或者戰車,而是一種可一次性使用的中遠程空對空導彈。消息一出,不少軍事觀察者都在討論,這枚導彈到底“值不值”這么貴?又或者,美軍究竟看中它哪方面的能力,愿意不惜成本推動裝備列裝?
事實是:AIM-260A并不是一枚普通導彈,它代表著美國空軍和海軍在“未來空戰”方向上的全新布局。
二、射程200公里,專為對抗遠程隱形目標而來
AIM-260A這枚導彈的“標簽”,就是兩個字:遠打。
公開信息顯示,它的射程高達200公里,甚至有部分軍工消息暗示其最大打擊范圍或可超過300公里。相比之下,美軍此前大量使用的AIM-120D“先進中程空空導彈”,最大射程不過180公里左右。
F35發射AIM-導彈
更關鍵的是,AIM-260A使用的是雙脈沖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具備中途變軌能力和更高的末端制導精度。即使敵機在遠距離發現威脅并試圖規避,它依舊可以靈活調整彈道,完成最后的“鎖定追擊”。
這種“遠+準”的組合,幾乎是為未來可能面對的隱身戰斗機、遠程無人機甚至高速巡航導彈而設計的。在制空權爭奪越來越提前、空戰空間越來越大的今天,這種“先打先贏”的能力,是美軍最看重的技術優勢。
三、隱藏在導彈背后的信息戰“腦子”
AIM-260A的真正殺手锏,不僅僅是射程遠,而是它那套“會思考的大腦”。
AIM-260
這款導彈在制導系統上采用了融合式技術,既有主動雷達尋的,又具備抗干擾能力極強的雙向數據鏈,還能接入F-22、F-35、F-15EX等先進戰斗機的戰術網絡。也就是說,它并不是“開火之后就靠自己”的傳統導彈,而是“能與母機、雷達甚至其他導彈實時通信”的“智能武器”。
這也是它貴的另一層邏輯:你買的不是一顆導彈,而是一個“具備戰術意識”的作戰節點。
舉個例子,一架F-35戰機鎖定多個目標后,可根據戰場態勢選擇性釋放數枚AIM-260導彈,而這些導彈在飛行途中還能根據網絡更新的信息重新分配打擊目標,實現戰術協同。這種能力,在高強度、多目標空戰中至關重要。
四、替代AIM-120不是目的,是拉開代差
F35掛載AIM-260
雖然AIM-260被定義為對AIM-120D的“替代型”導彈,但從目前透露的資料看,它更像是一次“代差級跳躍”。
美軍不是為了替代老型號才造這款導彈,而是為了讓未來空戰中,自家戰斗機能始終“打得更早、打得更遠、打得更準”。而這一切,正是為了應對全球越來越多國家開始服役的“高性能空中平臺”。
AIM-120D
其中就包括第5代隱身戰機、先進電子戰平臺和高速無人作戰飛行器。面對這些新型空中威脅,AIM-120已經捉襟見肘。美軍很清楚,如果繼續使用“老一代導彈+新飛機”的搭配,很快會在戰術上被反制。
所以AIM-260的開發,本質是為了構建一種“全維度制空戰術網”,而不是單純打一枚導彈。它屬于美國未來空戰作戰體系的一部分,不是“便宜貨”,也不可能“量產平替”。
五、結語:貴,但買的不是一枚彈,而是控制戰場的鑰匙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這枚導彈值不值一百多萬美元?
美軍AIM-260
從賬面看,當然貴。但從軍事投入產出邏輯看,這枚導彈代表著美軍掌控空戰主動權的一次技術壓制手段。未來,誰能更早發現、更遠開火、更快命中,誰就擁有“戰術節奏”的主動。而AIM-260A,就是美軍為這個未來準備的一枚“先手牌”。
當然,它的高成本、復雜的系統兼容、作戰經驗積累等問題仍需時間驗證。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空戰越來越講求體系協同、超視距打擊的時代,這樣一枚“會思考”的導彈,確實是值得各國高度警惕的新變量。
未來它到底有多強,還要看它在實戰中的表現。但起碼從美軍的采購節奏來看,他們已經迫不及待地要用它去“定義下一場空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