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作為我們的鄰國之一,在兩國邊境線上總是“不安分”,經常“找事”和我國的邊境戰士起摩擦。
這就讓不少人有了一個想法,那就是中印作為國土面積都很大,人口數量也很多的兩個國家,要真是打起來,那誰能占據上風呢?印度專家對這方面的預測又是怎樣的?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內
“萬國牌”武器
提升軍力最快的辦法是什么?印度對此的回答就一個字“買”,像是法國的“陣風”戰機,俄羅斯的蘇-30,以色列的防空系統,美國的運輸機等等,你都能在印度的軍隊中看到,簡直就是一個“大雜燴”,但這也給印度的軍隊帶來了不小的隱患。
畢竟這些武器雖然單拿出看,的確是比較先進,哪怕是放到世界上來看也沒有落后,但各國武器都有屬于自己的特點,系統兼容上也有問題,而印度想要將所有武器都聯通起來,那難度不是一般的高。
至于印度總理莫迪所支持的國產道路,也走出了“印度特色”,比如像是“大名鼎鼎”的阿瓊坦克就是經過了30年左右的時間才造出來,不僅如此即便是坦克造出來了,阿瓊坦克也存在諸多缺陷,其中最令人意外的就是。
阿瓊坦克重量太重了,這導致阿瓊坦克很難通過印度國內的一些道路,這就有點讓人“繃不住”了,你這造一個坦克連在國內行駛都做不到,那你造這個坦克是為什么,難道真的就像一些網友說的,把阿瓊坦克當成閱兵專用坦克。
而我國和印度就不一樣,即便是在最初艱苦的時期,我們依舊堅持走自主體系,無論是設計圖紙還是生產線都是純國產,這種模式下,我國的所有裝備都說著同一種“語言”,遵循著同一種戰術邏輯。
要是我們雙方真的開戰,那印度戰機可能在剛剛到達戰場時,我們就能通過各種設備之間的互通,看到對方所在位置,然后給予精確打擊,而印度的“萬國牌”武器,顯然是很難做到這點的。
“輸血”能力
現代戰爭除了要比雙方的武器誰更先進,后勤也是很重要的一點,甚至有的時候后勤保障比打前線更重要,尤其是在高原地帶,一條補給線幾乎就是一支軍隊的生命線,要是這條線斷了,那前線部隊想要堅持也是十分的困難。
我們作為出名的“基建狂魔”,鋪平的道路已經能通往邊境,鐵路也同樣如此,高等級公路網如蛛網般覆蓋,前沿的機場在兩國開戰后,也能夠迅速起降重型運輸機,這意味著內地的物資、裝備和兵員可以像通過快遞網絡一樣,快速、海量地投送到一線。
前線需要什么,后方幾乎能做到實時響應,這種強大的物資“輸血”能力,讓前線部隊沒有了后顧之憂,反觀印度很多地段的運輸至今還在依賴人背馬扛,簡易的土路一遇上雨雪天氣就徹底癱瘓。
一旦戰事升級,補給能力立刻就會捉襟見肘,即使他們前線的士兵可能還在英勇沖鋒,但后方卻在為下一頓飯、下一批子彈能否送到而發愁,這種基礎建設帶來的我國優勢,可能在平常看似不起眼,但要是雙方開戰,那持久力的不同會很快顯現出來。
開了“上帝視角”你還怎么打?
如果說后勤是保證的是前線戰士的“生命線”,那么信息就是戰場的大腦和神經,誰能看得更清、反應更快,誰就掌握了主動權,而我們中國的作戰體系,早就已經進化到了“網絡化”和“智能化”的階段。
天上的預警機、偵察衛星和無人機,與地面的雷達、傳感器融為一體,能將整個戰場態勢實時投射到指揮中心,對敵我雙方的動態了如指掌,而印度軍隊在信息整合上,依然存在巨大的困難。
不同軍種、不同來源的裝備,構成了無數個“信息孤島”,這導致其戰場感知模糊、決策鏈條冗長、反應遲鈍,要是雙方打起來這就等于一方幾乎是單向透明的,在對手的“上帝視角”下,每一個動作都被看得清清楚楚,而另一方則像是在濃霧中摸索,連敵人在哪都搞不清楚。
這種信息上的“降維打擊”,讓武器的代差變得不再重要。即便你開著最先進的“陣風”戰機,但在一個高度網絡化的對手面前,可能還沒發現目標,就已經被千里之外的導彈鎖定。
所以從各方面來看,這位印度專家說的也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10天結束戰爭也是可能發生的事情。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