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土地供應遇上國土空間戰略,一座皖南小城的轉型棋局悄然落子
2025年,祁門縣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總量鎖定在71公頃。這份看似尋常的數字背后,卻暗藏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密碼——工業用地占比超30%,安置房與新城區開發并重,交通用地成最大增量。當這份年度供地計劃與《祁門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同臺亮相,一場關于“世界紅茶之都”的空間革命正拉開帷幕。
NO.1|壹
產業用地重倉經開區
翻開2025年供地宗地表,工礦倉儲用地21.21公頃的供應量格外醒目。這不僅占據年度出讓總量的30%,更精準投射出祁門“工業強縣、茶業富縣”的雙核戰略。
電子電器產業成為絕對主角。在40宗計劃出讓地塊中,“電子電器產業園東側地塊”(16.93畝)、“低碳科創園”系列地塊(80畝、54.23畝、68.72畝)、以及“歷口祁珍產業園”(15.81畝)均指向同一目標:打造長三角特色制造業基地。這與總體規劃中“強化半導體基地建設,促進電子電器產業集群化”的表述形成強呼應。
供地方式暗藏創新。“彈性出讓”“拿地即開工”“標準地”等關鍵詞頻繁出現。例如低碳科創園西側地塊明確采用出讓方式,呼應了規劃提出的“創新工業用地供應,鼓勵混合開發和復合利用”。這種“畝均論英雄”的集約邏輯,直指2035年“工業用地占年度出讓總量不低于30%”的硬指標。
中醫藥康養悄然布局。金字牌中醫藥產業園地塊(70畝)及配套道路(5畝)的供應,悄然落子總體規劃規劃的“南部茶旅融合城鎮帶”。地塊所在的平里鎮,正是規劃中“環倒湖茶旅融合示范區”的核心載體,未來將串聯祁紅小鎮、倒湖十八灣景觀帶,實現“一片土地承載茶業、文旅、康養三重基因”。
NO.2|貳
住宅用地向新城傾斜,人口集聚與民生保障雙軌并行
12.75公頃的住宅用地供應,折射出城鎮化進程的精準把控。安置房與商品房“2:8”的占比結構(安置房2.18公頃/商品房10.57公頃),揭示出雙重目標:既保障民生底線,又激活市場活力。
安置房鎖定重點板塊。祁山鎮胡橋頭安置地塊(3.27畝)、渚口安置區(1.5畝)、大沖塢安置區北側地塊(28畝)均位于老城更新區及新城區拓展帶。這與規劃中“有序推進城市更新”“支持保障性住房供應”的要求高度契合,尤其強調“在開發區、交通站點附近布局保障房”,為新市民和青年群體扎根鋪路。
商品房錨定新城潛力股。黃祁高速北側地塊(41.38畝)、誠瑞學府西側地塊(50畝)、祁門茗苑北側地塊(48畝)密集分布于新城區。總體規劃對此早有預判:新城區被賦予“綜合服務、宜游宜居”職能,規劃新增文化娛樂、醫療設施,打造“現代化居住區”。這種“供地+配套”的組合拳,直指2035年“中心城區承載全縣38%人口”的目標。
供應邏輯暗合人口戰略。住宅用地測算明確提及“按近三年平均交易量及對應建筑面積推算”,呼應了總體規劃“促進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的策略。當工業用地吸引就業、住宅用地留住人才,祁門正在編織一張“以產聚人、以城留人”的隱形網絡。
NO.3|叁
交通與公服用地點燃引擎,城市骨架加速拉伸
18.42公頃交通運輸用地登頂2025年單類用地供應榜首,6.46公頃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則補齊品質短板。兩者合力,正在重塑祁門的空間經脈。
交通供地劍指“外聯內暢”。燈塔至梅城公墓道路(6.98畝)、G237改建工程(159.86畝)、學府路等配套道路(74.41畝)直指規劃構建的“三橫一縱鐵路網”“一橫五縱二環線公路網”。更值得關注的是,誠瑞學府西側配套道路(12畝)、金字牌中醫藥產業園配套道路(5畝)等產業地塊“專屬通道”,印證了總體規劃“基礎設施跟著產業走”的前瞻布局。
公服用地打造“15分鐘生活圈”。歷口西塘休閑體育中心(2.02畝)、王璧文化展示中心(1.89畝)、宋家山體育公園(2畝)、經濟開發區3宗公管用地(31畝)等密集出讓,正是總體規劃“縣—鄉鎮—村三級公服體系”的微觀落地。尤其祁門縣示范高中操場擴建(4.9畝)、平里敬老院(1.73畝)等項目,精準對標規劃中“每千人5個托育托位”“社區1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的民生承諾。
文化用地喚醒“紅茶基因”。王璧文化展示中心地塊的出讓,與總體規劃“建設祁紅文化展示區”形成閉環;政務新區西北側商服地塊(10畝)則毗鄰規劃的“祁紅古城組團”。當土地供應遇上文化戰略,“世界紅茶之都”的空間敘事正在具象化。
NO.4|肆
總結
一張藍圖背后的土地辯證法
當71公頃土地即將進入出讓流程,祁門的國土空間戰略已從圖紙躍入現實。工業用地錨定“電子電器+中醫藥”雙引擎,住宅用地平衡“新城開發與民生兜底”,交通公服用地點燃“區域聯通的導火索”——每一宗地塊的坐標,都是祁門向“世界紅茶之都”進發的地理注腳。
在長三角一體化與大黃山旅游目的地建設的宏大敘事中,這座皖南小城正用最樸素的“土地邏輯”,書寫縣域經濟轉型的樣本。
第一房研究院觀點
土地供應已成縣域轉型的“空間杠桿”
祁門2025供地計劃,絕非簡單的土地出讓清單。當它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疊加解讀,三重深層邏輯浮出水面:
杠桿一:以“地”定產,重塑經濟地理版圖
工業用地向經開區集聚、文旅康養用地錨定南部茶旅帶、中醫藥地塊落子金字牌鎮,無不體現“用地指標跟著產業規劃走”的意志。這種空間匹配,正是總體規劃“構建‘一區兩帶’城鎮格局”的實戰推演。
杠桿二:以“地”調人,引導城鎮化新流向
商品房地塊重倉新城區、安置房匹配城市更新區、保障房貼近產業區,形成人口遷移的“空間引力場”。當規劃提出“中心城區承載38%人口”,供地計劃已埋下伏筆。
杠桿三:以“地”謀遠,基建先行激活長期價值
交通用地占比26%的罕見力度,實則為總體規劃“通用機場+三橫一縱鐵路網”埋設管線。這種超前布局,印證了“土地供應是城市骨架的鋼筋水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