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近日,伊朗外長阿巴斯·阿拉格齊的一番表態,再次將中東核局勢推入輿論旋渦。面對美國“多次”發出談判請求,伊朗不拒談,卻明確索要“合理保證”——這句話既是對美方的諷刺,也是一種戰略性公開壓制:你既然屢次毀約,就必須先證明你不是帶著炸彈上談判桌的。這不是外交辭令,而是中東在遭受12天戰火之后對美式強權策略的正面回擊。美方轟炸伊朗核設施的行為不僅動搖了外交信任根基,更暴露其戰略焦慮:在以色列局勢陷入惡性循環、俄烏戰線未平、亞太壓制失敗的當下,伊朗變成唯一可以動手但又無法徹底解決的對象。
從美國角度看,重返談判本是一種戰略緩和工具。但當你在“重返”之前轟炸對方三處核設施,這就不再是外交,而是一種“逼簽式武力外交”——打完仗坐下談,把條件擺上桌,這是殖民邏輯的翻版。美國精英在國會和智庫里也明白這一點,但他們更怕的,是如果不施壓,伊朗會在中俄體系中徹底脫離西方掌控。這種強迫式干預的背后,是對地區話語權和全球核不擴散架構失控的深度恐懼。
伊朗方面的回應既是拒絕,也是談判技藝的體現。阿拉格齊直接指出:不怕談判,也不會盲談。核心訴求不在技術條款,而在“保障機制”——要求美國保證不會因談判不順就切換為軍事手段。這是一種對“全球南方”外交生存智慧的體現。伊朗深知在國際事務中沒有絕對安全,但它要求至少有些象征性的安全感,哪怕只是談判的體面起點。說白了,就是:你想讓我放下武器,我得先確認你不會背后再捅一刀。
放眼整個局勢,伊朗的這番姿態正踩在美國多線焦頭爛額之時。一方面,臺海局勢高壓未減,美方被迫要求盟友對“可能與中國一戰”做出承諾,甚至開始考慮全球部署與兵力調配的更新;另一方面,北約在東歐持續加碼,俄烏沖突短期無解,能源價格與軍費開支繼續蠶食西方政策彈性。在這背景下,中東不安定因素成為壓垮戰略意圖的又一根重錘。美國明知無法在伊朗開辟新戰場,但又不甘心被動防守,于是采取“邊炸邊談”策略,一方面讓軍火集團繼續運作,一方面保留談判桌上的主動權。
這種老舊策略正在失效。伊朗不是第一次被轟炸,也不是第一次和美國談判。如今沙特與伊朗和解、中東多國對西方干預的反感情緒上升,也為伊朗提供了一種“話語坐標”:它可以自我定位為遭受霸權主義欺凌的民族國家,從而借道伊斯蘭世界重新獲取區域支持。
更重要的是,伊朗的對話策略是在戰爭之后提出的。它并未在沖突升級中尋求全面攤牌,而是通過精確導彈與以色列互擊12天后,再選擇釋出“愿意談”的信號。這種在實戰之后提出對話條件的手法,是典型的“用血和火校正談判對等性”。你轟炸我的核設施,我用導彈回應,然后再坐下來談——這與美國以往主導的“打服再簽約”模式相左。本質上,伊朗在以弱對強的長期較量中找到了一種“受害者+反擊者+談判者”三合一的國際敘事話語,這種定位遠比單純的核技術更具戰略殺傷力。
當然,美方不會輕易放棄。軍方也公開測試能摧毀深地核設施的導彈方案。而在以色列新一輪政府極右翼勢力上臺后,要求美方強硬對伊的呼聲再度升高。但美國最大的障礙不在于技術,而在于信譽。自從特朗普政府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后,拜登政府嘗試恢復談判的過程中始終面對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你能保證四年之后的新總統不會再撕毀嗎?這不是阿拉格齊的神經過敏,而是所有與美國打交道的中型國家都在問的一個終極問題。
而談判能否進行,正是看這個問題有沒有新的答案。所謂“合理保證”,并非只是文字承諾,而是制度、國際機制和現實操作的三重信號疊加。如果美國不能在談判機制中設立某種“不可逆退的錨點”,伊朗就不可能真正交出其戰略底牌。阿拉格齊所謂“我們正在評估”的過程,其實是對拜登政府外交操作空間、國內選舉局勢、國會路線分裂進行戰略性觀望。這種戰略延遲,其實比任何一次核燃料技術升級都更具威脅力。
現實已非常清晰:過去美國可以通過“擊打-禁運-談判”三部曲強行解決問題,如今伊朗用“反擊-等待-設置條件”反將一軍。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外交勝利,而是一種戰術對稱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突變延伸。誰在主動,其實已不再取決于誰先開口,而是看誰更能拖得住氣、耗得起資源、扛得住輿論。
世界從不缺談判桌,但現在談判桌上多了導彈殘骸與衛星偵照圖。這是現代地緣政治的冰冷現實,也是“后威懾時代”戰略對弈的新常態。談,當然還會繼續談,只是沒人能再指望一紙協議能換來真正的和平。因為談判桌下的地板,早已布滿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