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評論員 程千凡
7月13日,當日本自衛隊“伊勢”號護衛艦的雷達波穿透熱帶雨林的晨霧時,太平洋的潮汐正悄然改寫地緣政治的坐標。這場每兩年一次的軍事盛宴,早已超越單純的戰術演練,成為解讀國際秩序變遷的密碼本。
在珊瑚海的坐標系里,19國軍徽的排列組合暗含精妙的拓撲學邏輯。美國以“印太戰略”為圓心,將傳統盟友與新興伙伴納入輻射狀的安全網絡。澳大利亞作為南太平洋支點,其達爾文港與廷德爾基地構成東西交匯的樞紐;日本自衛隊第一次大規模派遣準航母編隊,折射出東京在集體安全框架下的角色蛻變;而德國傘兵跨越半個地球的降落,則暴露出歐洲對“跨大西洋紐帶”的再確認需求。
這種軍事協作的幾何形態,恰似當代國際關系的微縮模型——美國試圖用多邊機制縫合單極霸權的裂痕,盟友們在安全依賴與戰略自主間走鋼絲,新興力量則在規則重構的縫隙中尋找支點。當F-35戰機與“臺風”戰機在云端完成數據鏈接時,實質是西方軍事標準體系的又一次自我強化。
演習中劃破天際的陸基反艦導彈,不僅是戰術層面的“區域拒止”演練,更暗含戰略層面的身份重構。日本自衛隊把導彈陣地設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叢林深處,這個細節頗具象征意義:當東京突破“專守防衛”的憲法約束,其軍事觸角正沿著第二島鏈向南延伸;而選擇在第三國部署進攻性武器,則標志著“集體自衛權”解釋的實質性突破。
這些導彈的射程覆蓋范圍,恰好與所謂“第一島鏈”形成鏡像對稱。當美軍將“分布式作戰”理念注入演習科目,實質是在構建針對特定大國的“動態威懾”網絡。兩棲作戰訓練中使用的氣墊登陸艇,其航跡在衛星圖像上勾勒出的,正是未來可能的海上沖突預設場景。
南太平洋的季風氣候,恰似當前國際秩序的寫照——表面平靜下暗流涌動。澳大利亞軍方強調演習“不針對特定國家”,但巴布亞新幾內亞民眾目睹外軍在傳統漁場附近實彈射擊時,產生的文化心理沖擊遠非官方聲明所能消弭。這種認知鴻溝,暴露出西方主導的安全敘事與南太島國現實需求之間的斷裂。
站在昆士蘭海岸回望,1942年美澳聯軍在此阻擊日軍的硝煙早已散盡,但地緣競爭的基因仍在潮汐中沉浮。今天的演習科目表里,“網絡戰”、“太空戰”等新名詞取代了傳統的灘頭沖鋒,但安全困境的邏輯從未改變:當某一方強化防御,另一方必然感知到威脅,進而觸發新的軍備競賽。
當最后一名士兵撤離演習區域,沙灘上留下的除了履帶印痕,還有關于國際秩序演變的深層叩問。在這片被原住民稱為“卡努(甘露)”的海域,軍事存在與經濟合作、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威脅、單邊行動與多邊機制,正在編織一張比珊瑚礁生態系統更復雜的戰略網絡。潮水退去后,誰能在地緣博弈的沙灘上留下更堅實的腳印,或許取決于對“共同安全”真諦的理解深度——畢竟,太平洋的胸懷足夠容納所有國家的航船,但前提是它們選擇同舟共濟而非各自為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