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坐上電車,不是頭暈就是犯困,短途還好,長途更是渾身難受。有的朋友甚至在換車時,特意跟家里人叮囑一句:“別買電車,坐著太暈了!”別怪司機技術,其實真正的元兇藏在“骨子里”。
視覺系統、前庭系統和車身動態的沖突,就是暈車的罪魁禍首。而解決它,不是給你切換個“暈車舒緩模式”,而是要從動力輸出到底盤懸架等都做到調整,讓車穩得住,坐得穩,心更穩。小米YU7做了暈車舒緩模式,噱頭不小。但東風本田S7更直接,干脆把“暈車”兩個字從底盤里抹掉,用一場真實可見的“0暈車挑戰”,讓你心服口服。
0暈車挑戰,真刀真槍
為了驗證自己“暈不暈”,東風本田S7直接拉來了對手,特斯拉Model Y(參數丨圖片)、極氪7X,甚至越級對標奔馳S級,一場高強度的“0暈車挑戰”開始了。
測試可不是嘴上說說,而是上設備、用數據、擺道具。從頻繁加減速到連續彎道,從減速帶到高速過彎,場地模擬了各種最容易讓人暈車的場景。
車里放著水畫布、金屬鋼管風鈴、重力擺球等道具,只要車身姿態不穩,這些“檢驗官”立刻就會晃動,暈車感立竿見影。
實測結果如何?專業儀器給了答案。東風本田S7在車身加速度變化率、俯仰角速度等,核心數據上,表現遠優于同級純電SUV。甚至跟越級豪華的奔馳S級對比,東風本田S7也不輸穩定性,舒適感同樣可圈可點。
所以,通過一場測試下來,結論也就很簡單,真正的“0暈車”,從來不是噱頭,而是靠“穩”字當頭。
東風本田S7如何做到“穩”?
動力輸出,不猛突,夠線性:電動車很多時候“暈”,就是因為電門一踩下去,瞬間給你一個突兀的推背感,身體跟不上,前庭系統就開始“報警”。東風本田S7采用的是漸進式動力曲線設計,動力輸出像“呼吸”一樣,循序漸進。
前后電機同源設計,扭矩響應速度29毫秒,遠遠快于行業平均的100毫秒,意味著駕駛者每次踩下油門,輸出穩定、線性,沒有“猛的”,沒有“突的”,坐車的人自然而然就不暈了。
突兀的剎車,是另一個暈車大戶。東風本田S7在剎車系統上也做了細膩調校。不管在哪個模式中,剎車都是很輕柔,前段基本上剎車感不明顯,這樣設計就是為了防止剎車點頭,控制平穩性。將生硬的“撞墻式”減速,熨燙為線性柔和的優雅減速。
懸得住,掛得穩:能真正支撐起“穩”,底盤永遠是關鍵。東風本田S7采用前雙叉臂+后五連桿懸架,配合ADS全時自適應減震系統,可每0.002秒就調整一次減震阻尼,像“路況翻譯官”一樣,幫你把坑洼、顛簸過濾成柔和的起伏。
再加上50:50前后配重比,讓車在轉彎、加速、剎車時,四輪抓地更均勻,車身不亂晃、不過度側傾,坐車時更舒適。
車身用料,剛性到位
東風本田S7的車身剛度達到40000+N·m/deg,航空級熱成型鋼占比高達25%。這些也造就車身結構穩,抗扭強,車身不易形變,跑高速或過彎時更不容易出現多余的震動,根源上為“0暈車”打下機械基礎。
穩之外,還要更享受
真正做到“不暈車”,光有“機械穩”還不夠,乘坐的舒適感也得跟上。東風本田S7在座艙里也是下了功夫,零壓感頭等艙座椅,3層不同材料填充,既有包裹感也支撐到位,雙層夾膠隔音玻璃、ANC主動降噪、低滾阻輪胎+輪轂帶靜音諧振塊、高效率靜音電機等配置,把外界噪音和車內不必要的干擾隔絕在外。
暈車不是你的錯,也不是司機的錯,而是選車要選對。在電動車越來越多的當下,東風本田S7用“0暈車挑戰”證明,電車也可以又快又穩,開得爽,坐得穩,遠離“電車眩暈癥”。與其上車前帶暈車藥,不如直接開臺不暈的東風本田S7,專治電車暈車的SUV,就這么簡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