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本周末,美團、淘寶閃購、京東外賣等平臺,掀起新一輪即時零售“補貼大戰”, 通過“0元奶茶券”“滿18.8減18.8”等大額優惠搶占市場份額。這場以奶茶品類為突破口的戰役迅速引爆消費端:美團7月12日即時零售日訂單量突破1.5億單,拼好飯、神搶手等子業務單量分別超3500萬和5000萬;淘寶閃購聯合餓了么7月14日宣布日訂單量突破8000萬(不含自提及0元購),日活躍用戶數環比凈增15%至2億,訂單準時率維持在96%。
高盛在相關研報中稱,外賣市場競爭將持續至下半年。餓了么、京東外賣和美團各平臺的補貼力度加大,共同刺激行業訂單量增長顯著,預計2024年下半年即時零售訂單同比增幅將達30%,遠超二季度前高個位數增長。新用戶涌入與老用戶復購率提升,或使潛在市場規模在補貼退坡后仍保持擴張,并延伸至服飾、3C等低頻品類。然而,補貼的“雙刃劍”效應同樣顯著,平臺利潤或將被侵蝕。
高盛還預測,未來12個月(2025年7月至2026年6月),阿里巴巴、京東外賣業務將分別虧損410億、260億元,美團EBIT(息稅前利潤)將下降250億元;
補貼大戰背后,是平臺對即時零售生態的深度布局。即時配送依托社會化庫存實現45分鐘內送達,其核心價值已從單一外賣場景延伸至全品類零售。根據上游客戶和訂單場景的不同,即時配送可以分為4種類型:餐飲外賣、同城零售、生鮮宅配、跑腿代辦。
2020年,整個即配市場的表現都差強人意,四條即配戰線,有三條連年虧損,唯一盈利的戰線是外賣餐飲。2020年,美團外賣營收662.7億元,經營利潤28.3億元,斷層式領先其他戰線的代表性企業。
即時配送難以盈利主要原因在于行業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而外賣餐飲營收戰線盈利,主要得益于市場的高度集中。
這一格局恰好解釋了為何平臺甘愿在外賣業務上“賠本賺吆喝”。當餐飲外賣憑借頭部集中、訂單密度高已實現正向現金流時,即時配送的其它品類卻因需求分散、履約半徑小而遲遲跑不出規模效應;盤子越大,單均成本反而越高。也正因此,外賣在巨頭眼里不再只是一門孤立的生意——它是一張“高頻帶低頻”的門票:先用一日三餐的高頻剛需鎖住用戶、沉淀數據,再借同一套運力網絡把服飾、3C、家電等低頻高客單品類裝進“30分鐘到家”的場景里,從而攤薄整體履約成本,打開即時零售的盈利空間。
數字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表示,于美團、京東、淘寶而言,外賣固然是一個重要的高頻入口,但更重要的是在于其能否帶動更多低頻品類的銷售與增長,如服飾、3C、家電等。“爭奪的是外賣,競爭的是即時零售。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即時配送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新賽道研究、投資可行性研究、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產業大數據、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十五五規劃等解決方案。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內容,請注明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更多企業數據、企業資訊、企業發展情況盡在【企查貓APP】,性價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業查詢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