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賡續紅色魂”——
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重溫革命先輩在反侵略戰爭中的犧牲與貢獻,7月2日至4日,泉州師范學院“紅幣丹心,贛土鑄金”社會實踐隊循著紅色足跡,深入于都、興國、井岡山三地,追溯土地革命時期的斗爭根基與抗戰精神的歷史淵源,以實地調研致敬民族英雄。
01
于都——長征火種照亮抗戰前路
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于都,實踐隊駐足東門渡口與中華鎢礦公司舊址。1934年,紅軍從于都河畔集結出發,這場戰略轉移不僅保存了革命火種,更孕育了后來投身抗戰的核心力量,這些紅軍將士在抗日戰爭中改編為八路軍115師、120師等主力,成為敵后戰場的中流砥柱。中華鎢礦公司舊址的斑駁設備見證著另一段傳奇:蘇區通過鎢砂貿易換取的物資,不僅支撐了紅軍生存,更在抗戰初期為八路軍提供了隱蔽的經濟支援。隊員們撫摸著中華鎢礦公司遺址,仿佛看見革命先輩以“工業救國”的初心,為反法西斯戰爭埋下經濟伏筆。
于都的長征第一渡,既是戰略轉移的起點,也是民族抗戰的預演。紅軍在此培育的“不畏犧牲、團結奮進”精神,后來轉化為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戰役中抵御外侮的鋼鐵意志。
02
興國——將軍熱血澆筑抗戰豐碑
興國將軍園內,134位開國將軍的銅像在陽光下肅穆矗立。實踐隊跟隨講解員的講述,重溯蕭華、陳奇涵等興國將領的抗戰軌跡——蕭華創作的《八路軍進行曲》(后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曾鼓舞無數戰士奔赴抗日前線;陳奇涵在晉綏根據地組織軍民開展地雷戰、地道戰,粉碎日軍“掃蕩”計劃。蘇區干部好作風陳列館中,一份1938年的《興國籍將士抗戰傷亡統計表》記錄著:超3萬興國兒女投身八路軍、新四軍,其中6700余人血染疆場。
“‘模范興國’的稱號,不僅源于土地革命時期的奉獻,更彰顯于抗戰歲月的擔當?!标爢T們在官田中央兵工廠舊址看到,當年生產的步槍、手榴彈模具,后來成為八路軍兵工事業的技術雛形。這些“人民兵工”的智慧,在抗戰中演變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南泥灣精神,為反法西斯戰爭提供了物質保障。
03
井岡山——革命基因孕育抗戰精神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展柜里,陳列著1937年改編為八路軍的紅軍部隊花名冊——朱毛紅軍的骨干力量成為華北抗戰的核心指揮層。在茨坪毛澤東舊居,隊員們凝視著《井岡山的斗爭》手稿復刻件,其中“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后來發展為抗戰時期“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戰略思想。紅軍造幣廠的“工”字銀元模具,則隱喻著另一條戰線:蘇區金融自主的探索,為抗戰時期邊區銀行的建立提供了經驗,保障了根據地經濟獨立。
從井岡山的“工農武裝”到后來的“全民抗戰”,不變的是民族獨立的信仰。實踐隊在造幣廠舊址前重溫入黨誓詞,銹跡斑斑的鑄幣工具與展墻上的抗戰貨幣形成歷史呼應——1941年,陜甘寧邊區銀行發行的抗幣,正是延續了井岡山“工”字銀元的自主精神,打破了日偽的金融封鎖。
80年前,先輩們用血肉之軀筑起反法西斯的長城;80年后,青年當以精神為炬照亮新征程。于都的鎢礦、興國的兵工、井岡山的鑄幣,本質上都是“民族獨立”信念的物質載體,這份精神在當代轉化為科技自立、金融自強的動力。實踐隊員們將在新時代征程中賡續抗戰精神,厚植家國情懷,以團結之力傳承先輩遺志,攜手同心共筑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讓勝利的榮光在奮進路上永遠閃耀。
來源:泉州師范學院商學院
一審:吳培弘
二審:呂赫陽
三審:劉顯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