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云南日報》頭版刊發稿件《昭通市:堅持外出就業和就近就業兩手抓》,點贊昭通市堅持轉移就業和就近就業兩手抓,全力促進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脫貧人口穩崗就業持續增收,讓群眾的幸福感在家門口持續升級。
《云南日報》(7月14日頭版)
開欄的話
6月26日,全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會議在昆明召開。省委書記王寧以“群眾持續增收之問”為切入點,提出五問:鄉村產業怎么富民?就業怎么拓展?農村改革怎么深化?美麗鄉村怎么建好?防返貧底線怎么越筑越牢?這五個問題直指我省鄉村振興的核心,既是對破解難題的精準把脈,也是對發展路徑的深刻思考。
即日起,《云南日報》開設“答好五問促增收”專欄,派出多組記者,深入基層采訪報道各地各部門圍繞鄉村產業、就業、改革、建設及防返貧等方面采取的政策舉措、取得的成效成果以及創新實踐情況,激勵廣大干部群眾“以問入手”“以問破局”,答好“五問”,促進增收,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答好五問促增收】
昭通市:堅持外出就業和就近就業兩手抓
“我們在上海一切都好,最近公司訂單多、加班多,工資收入也不錯。”中午時分,“90后”外出務工青年劉開強給家中的父母打來微信視頻電話,詢問父母和孩子的生活情況,分享夫妻倆在上海的務工近況。
劉開強是昭通市昭陽區永豐鎮三甲社區居民,夫妻倆在上海市閔行區一家通信設備生產企業務工。在滬滇兩地人社部門和所在公司的支持幫助下,他取得了電工證、焊工證,還評上了電氣工程師中級職稱,實現了高質量就業。
“現在持證上崗,工資翻了一倍,我上個月工資有9000多元。”劉開強在通話中介紹,他在公司做產品質檢,妻子從事配件組裝。去年,他們家在昭陽區城區買了一套二手房,今年9月孩子要進城上小學,妻子打算返回昭通陪伴孩子。
返回老家,就業怎么辦?“全部都考慮好了。”妻子楊賢雕接過電話說,現在的就業服務很貼心,社區微信工作群不定期發布招工信息,比較適合的是位于永豐鎮的昭陽紅蘋果冷鏈物流園,這里離城近、用工量大、年務工時間長,可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
劉開強夫妻倆的就業增收故事是昭通市穩就業促增收工作的一個縮影。作為全國脫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和我省勞務輸出大市,昭通市300余萬名農村勞動力中,外出轉移就業人員達260萬人。對昭通來說,穩就業就穩住了群眾增收的基本盤。
近年來,昭通市堅持外出轉移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兩手抓,制定出臺了《促進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返鄉創業高質量發展二十條措施》《鼓勵支持創業創新八條措施》等政策措施,建立“組織化轉移就業、就業技能提升、精準化監測幫扶”三個機制,構建“政府引導+平臺推動+政策賦能+管家服務”返鄉創業模式,全力促進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脫貧人口穩崗就業持續增收。
在轉移就業方面,昭通市發揮各級黨組織作用,建立市、縣、鄉鎮、村四級聯動就業服務體系,打造了市級人力資源產創培融合園1個、縣級就業服務綜合體和零工市場22個、鄉鎮“昭·就業”連鎖超市98個、村(社區)“就在身邊”就業服務平臺631個、駐外就業創業工作站30個,提供崗位推介、技能培訓、穩崗服務、權益維護等就業服務。
在就近就業方面,昭通市立足蘋果、天麻等產業資源,延鏈補鏈強鏈,強化政策扶持,抓實返鄉創業,推動創業、產業、就業聯動;積極盤活資源“招小商”,以黨建引領辦好“家門口的務工車間”;加大以工代賑政策實施力度,促進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增收。
2024年,昭通市301.09萬農村勞動力外出轉移就業率86.91%,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率89.50%,易地搬遷勞動力轉移就業率93.39%;通過縣域就業崗位擴容提質,新增城鎮就業3.1萬人,引導4.5萬人返鄉創業、帶動11.7萬人就業,讓群眾的幸福感在家門口持續升級。
來源/云南日報 記者 沈迅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劉玉 校對/何淑倩格 編輯/馬思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