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按】當書法面對A I時我們是麻木不仁、鴕鳥政策?還是驚慌失措、陣腳大亂?看看在高校重科研的陳振濂教授怎么說。
陳振濂:AI時代,書法應該回歸到人的體驗
從某一些方面來說,AI對書法的影響是“致命”的
陳振濂:AI的運用范圍非常大,牽涉的面非常廣。人工智能的三個核心要素是算法、算力、數據,就書法而言,沖擊是非常大的。如我們把陸維釗先生、沙孟海先生所有作品的風格、形式、技法等數據輸入,只要有足夠多的數據,我們想復制他們的書法就輕而易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把“作品”作為一個結果, AI取代書法家是非常容易的。以此類推,今后書法學習,在AI時代也會變得非常容易。現在有書法機器、機械手,可以模仿書寫時的速度、頓挫、用墨等,初學者想要寫褚遂良的楷書、王羲之的《蘭亭序》等,也是非常容易掌握。
但隨著AI的快速發展,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技術性評選“競技”式各大展覽、比賽中,我們能分得出那些AI臨摹出來的,或者是用AI來設計底稿的作品嗎?從評選獲獎、入展這個角度來說,它幾乎是致命。書法和篆刻的很多作者對這些新事物接觸得不夠,以為AI對自己沒有威脅,但其實早就威脅到了。
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的內心需求
陳振濂:就像當時互聯網興起,來到鍵盤、拼音時代,我們大力呼吁書法學習,不再是技能優先,而是要“愛上書法、審美居先”。現在人工智能時代,如果今后書法的學習還是停留在作為目標的技術、結果,它的意義將越來越弱。
使用AI寫書法,它在技術與創造兩方面都可以做到。技術方面,它可以做到墨的濃度、頓挫的動作完全復制;創造方面,比如我們個人腦海中有兩三百個數據,知道了王羲之的字是怎么回事,可以創作出他們風格的作品。但人工智能可以有五萬個數據,你覺得你打得過他嗎?
什么是人工智能不能取代?就是人的內心需求,人的思維、生活過程、成長過程的需求。人工智能只管結果,過程是機器計算的。而我們作為人,是有人生的體驗,有喜怒哀樂,有贊成的、討厭的、嫌棄的各種各樣的情感和態度。如在學習書法、繪畫、篆刻等的過程中,有審美的視覺觀察、有審美過程的體驗,在創作過程中間所擁有的獲得感,這些都將成為生命成長的過程中間的一個烙印,成為一個記憶。如寫書法,經過幾個月的磨練,哪怕到最后寫得沒那么好,但從“小白”變成能夠拿著毛筆運轉自如地書寫,這個過程我覺得要比結果更有價值。舉個通俗的例子,以后人類可能只需要通過吃藥、打點滴就能獲得營養,但我們還是喜歡一口口地吃菜、吃肉,這種獲得感是不同的。
張開雙臂擁抱,回歸到人的體驗
陳振濂:對于AI時代的到來,我們應該要張開雙臂迎接,而且你想拒絕也沒用,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不可阻擋的。我們可以通過它找資料、翻目錄,或者是起草一些文稿等一些比較具體的事情,還可以節省很多時間。我覺得從這一點上來說,它對于社會的確是個進步。
另一方面,我們要返回到人性,返回到我們的心靈,對于外界的學習獲取和占有,以及活化運用。
過去一段時間,我們書法的重點是“名人”,名人隨便寫一張粗糙的、馬虎的東西,大家也都叫好。大約在20年以前,我們強調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的藝術語言和藝術表達。這是從“人”到“作品”的過程。現在AI來了,作品“結果”很容易做到,我們應該再回歸到“人”。但這個“人”不是名人字畫的“人”的概念了,而是回歸到每一個人,尊重每一個書法家的個性的體驗,他的書法學習的體驗,藝術審美的體驗和他的成長體驗。
世間萬物皆為“人”而設。格物致知,“六經注我”,萬物皆為我這個“人”所有。故科學、哲學,佛學神學;諸學最終必當歸為“人學”。A l時代,更讓我們反過來感受到作為主體的“人”的珍貴和無可替代、不可或缺。
(本文為本報記者根據采訪整理,陳振濂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與浙江大學教授、雙博士生導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