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雄洗墨池在何處
作為首批“四川十大歷史名人”之一的西漢辭賦家揚雄,其在成都的故宅、子云亭、洗墨池等遺跡,已在歲月長河中陸續湮沒,唯留文字記載供后人追憶。
揚雄畫像 梅凱 作 四川省方志館藏(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如今,消失80余年的揚雄洗墨池在舊址重現。路人紛紛駐足,或疑惑張望,或恍然頷首,或憑吊懷古,或肅然瞻仰。在這市井喧鬧中,一方古跡悄然氤氳著千年文脈,讓匆匆行人不禁駐足,感受腳下這片土地沉淀的文明氣息。
從成都青龍街轉入青龍巷,沿鉑金城向北步行至盡頭,一堵紅墻與一座朱漆四腳木牌樓便映入眼簾。二者之間,一塊橫臥的巨石上,“揚雄洗墨池”五個陰刻紅字格外醒目。穿過題有“子云巷”的牌樓,左側墻腳處,便是那方復現的洗墨池。
這處新修的洗墨池不過兩三平方米,被假山環抱,帶著鮮明的現代氣息。在寸土寸金的繁華商圈,如此復建雖難復原貌,卻讓沉睡的文化記憶重新蘇醒——它承載的,是一座城市對文脈的守望。
相傳,這方池塘曾是揚雄讀書習字后濯筆滌硯之處。隨著揚雄聲名遠播,這方尋常水池也被賦予了文化靈魂,“墨池”之名流傳千年,成為成都重要的歷史印記。其實,不僅揚雄,蜀地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過洗墨池的佳話——江油李白、資陽王褒、資中趙雄、綿竹張栻……一方方墨池,沉淀著巴蜀大地的文脈綿長。
但細究起來,成都青龍巷這處洗墨池并非揚雄真跡。要解開這個謎團,還得從揚雄當年在成都的居所說起……
揚雄曾在成都居住多年,但他究竟住在何處?
《太平寰宇記》載:“子云宅在少城西南角,一名草玄堂。”少城西南角即古市橋附近,大約位于今通惠門以東、下同仁路一帶,靠近西勝街和古郫江水道。北宋學者何涉在《墨池準易堂記》中進一步明確:“(揚雄)有宅一區,在錦官西郭隘巷,著書,墨池在焉。”這里的“錦官西郭”即當時的成都縣西郊。
盛唐時期,詩人岑參曾尋訪揚雄故宅并作《揚雄草玄臺》一詩,可惜未提及具體位置。他在游覽青龍街龍女祠時所作的《龍女祠》詩中,同樣未見揚雄故宅的記載。晚唐學者鄭暐在《蜀記》中則明確指出,揚雄故宅(草玄亭)位于青龍街龍堤池畔的龍女祠旁,而龍堤池即當時的洗墨池。
歷史變遷往往出人意料。晚唐時期高駢修筑羅城時,揚雄故宅和洗墨池被迫遷移,易地重建于青龍街中興寺內。這種因城市建設導致古跡遷移的情況,在成都歷史上并不鮮見。由此可以確定,青龍街的揚雄遺跡實為晚唐時期遷建而來。
位于成都市青龍街的子云亭(1934年莊學本攝,楊顯峰提供,圖源:方志四川)
北宋慶歷七年(1047年),成都府知府文適聽聞中興寺僧人懷信講述揚雄故宅和洗墨池的往事,有意修復。派人查看舊址時,發現揚雄故宅已改名為龍女堂,洗墨池也早已荒廢。次年,高惟幾在舊址恢復洗墨池,修建準易堂,并在堂內繪制揚雄畫像。他在洗墨池中央壘起臺地,建造解嘲亭,還修建了用于宴會的場所——吐鳳軒,種植奇花異樹,使這里成為一處風景清幽的勝地。
南宋末年,準易堂毀于戰火。元朝初年,鎮守四川的都元帥紐璘奏請朝廷,將文翁石室、揚雄墨池、杜甫草堂列入學宮體系,并自費修建三所書院,墨池書院由此誕生。可惜在元末明初的戰亂中,書院再遭破壞。
明朝弘治時期,蜀王府承奉宋景重修書院,成都府知府耿定力在洗墨池邊立碑紀念。當時的洗墨池有多大?蜀王朱申鑿在視察后寫下的《墨池懷古》詩中描述:“半畝方塘湛碧天,子云遺跡尚依然。”按此推算,面積約相當于現代標準籃球場的80%,規模不小。
明末清初,揚雄故宅、洗墨池等再次遭到嚴重破壞。清康熙二年(1663年),成都府知府冀應雄組織人力疏浚洗墨池,修建草玄亭、木橋,并刻石記載此事。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成都學堂成立時,洗墨池面積尚大,池中橫跨一座長橋,橋上和岸邊都種有柳樹,池邊還有子云亭……此后池水面積不斷縮小,最終只剩一個小水塘,后來被填平改作操場。
清光緒年間《四川省城街道圖》中的洗墨池位于青龍街,而子云亭舊址在成都縣署內,今天的署前街。(圖源:成都市金牛區地方志編編纂中心)
如今,揚雄洗墨池以新的姿態重現蓉城。這不僅是對歷史記憶的修復,更是成都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實踐。從北宋到當下,一代代成都人守護文化根脈的努力,恰如那池中清水,雖歷經歲月沖刷,卻始終清澈如初。
來源:天府新視界
作者:岷江軒(撰文:石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