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姑娘毛佳玉心里,揣著個滾燙的夢。
“去支教,帶山里的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玩玩他們沒見過的新鮮玩意兒。”這個念頭,像顆種子,早早就落進了她的心田。
毛佳玉生在教育世家,爺爺和爸媽都是老師,飯桌上聊的是教案,耳邊聽的是課堂趣事,“教書育人”四個字,對她來說不是口號,而是從小耳濡目染的使命感。高中時,了解到張桂梅校長在大山里辦女高的故事后,她深受觸動;后來通過網絡了解到山區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困境后,這顆種子便迅速生根發芽。尤其是成年后,父親在新疆支教一年多的經歷,更讓她堅定信念。“我一定要去支教!這事兒,我非干成不可。”她笑著說,眼里閃著光。
大一暑期,學校“七彩假期”志愿服務項目一啟動,毛佳玉的夢想便像被按了加速鍵。她拉上11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大家一拍即合:“走,咱們去給孩子們送點快樂!”
可現實比想象中骨感。支教點得自己找,這第一關就難住了這群學生。毛佳玉不想“走過場”,她要找的是真正需要幫助的地方。對著電腦翻了幾天資料,目光最終鎖在湖南郴州的漿水鄉漿水村——那里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正是她想奔赴的方向。她從網絡上找出當地縣團委的電話,從最初的陌生試探,到后來的熟稔敲定,來來回回溝通十幾次,終于把支教時間、課程方案一一敲定。
課程設置是團隊的“得意之作”。他們打破了“埋頭做題”的傳統模式,把籃球、軟筆書法、扎染、科學實驗等一股腦兒塞進了課堂。“在課堂上,水火箭一飛起來,孩子們的眼睛亮得像星星,這就是科學的魔力啊!”毛佳玉說起這些,語氣里全是雀躍,“還有扎染,白布條浸了染料,擰巴幾下就變出花紋,孩子們摸著自己染的作品,小胸脯挺得高高的,那股子驕傲勁兒,特別動人。”當然,每日雷打不動的作業輔導也沒落下,幫家長們解決了大難題,村里的大爺大媽見了他們就夸:“這些娃娃真好!”
只是在漿水村支教的日子,比想象中更“硬核”。小學校宿舍的床板很硬,床鋪狹小,身高一米五六的毛佳玉躺上去,腿都伸不太直;男隊員們更委屈,床窄得只能蜷著睡。“但沒人喊過一句苦,大家都笑著說‘湊活湊活,能躺就行’。”毛佳玉說,反倒是當地居民的熱乎勁兒,讓團隊成員心里暖烘烘的。他們提前把宿舍消殺干凈,特意搬來小風扇對付悶熱,在蚊蟲肆虐的湖南鄉下營造出難得的潔凈環境;食堂阿姨每天見到隊員們,都要深深鞠個躬說“辛苦了”。最讓大家放不下的,是留守兒童家長們的眼神——那里面有期盼,有感激,更有沉甸甸的信任。
7月7日的開班儀式上,毛佳玉站在孩子們面前,聲音清亮:“我們來,是想和你們一起笑,也想陪你們一起哭;想做照亮你們的燈,更盼著你們自己長成太陽。”這些天的相處,早已讓她心里裝了太多畫面:課堂上孩子們第一次握著毛筆在紙上寫出的歪歪扭扭的筆畫,籃球場上孩子們追逐奔跑的歡笑聲,還有那些和孩子們談心時的悄悄話,都成了她難忘的支教記憶。
“只要家長放心,孩子開心,再硬的床板,再熱的天,都值了。”毛佳玉抹了把額角的汗,汗珠砸在衣襟上洇出一小片濕痕,可她眼里的光,比頭頂的日頭還要亮。
作者:實習生 鄒昀彤 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賀
責編:秦楚越
編審:裴晶瑩
監審:董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