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跟著產業走,專業圍著需求轉。
自教育部提出“到2025年,將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的學科專業布點”的目標線后,各高校多舉措調整學科專業的步伐再度加速。
日前,湖南工業大學迎來學院集中調整,“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和“軌道交通學院”整合組建為交通與電氣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和“城市與環境學院”合并組建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生命科學與化學學院更名為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提升工科類學科服務區域發展能力。
6月,重慶理工大學新組建物理與新能源學院,并將車輛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等整體搬遷至兩江校區,更好服務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領域。
學院密集調整的背后,無一不透露出對“區域產業發展”六字的契合。
6月23日,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2025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的通知》再次強調,加大專業調整力度,增設區域發展急需的理工農醫專業,提升專業設置與區域發展匹配度。
縱觀近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一共新增備案和審批了9716個專業,調整力度之大。其中,112所中央部屬高校新增1142個專業,1079所地方高校新增8574個專業。
在這場專業的變革中,“新”和“需”二字成為高校專業設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扎根地方、親近產業的地方高校,成為專業調整的主力軍。
工科領航,加速布局
高校學科優勢明顯的產業發展不突出,相關科教資源轉化不足,當地主導產業又缺少本地高校的專業支撐,兩方結合不緊密,是困擾地方高校發展的痛點。最直觀的后果,就是出現一邊企業招不到適合的人才,一邊一些學校畢業生面臨就業難的尷尬處境。
如果說淘汰不合適專業是從癥結處“下刀”,那么增設緊貼產業的新專業就是及時“輸血”。
軟科(ID:zuihaodaxue)統計了各省近5年新增備案和審批專業,從新增專業學科門類、與當地產業的相關度等角度,一覽地方高校如何匹配產業,建優建強專業,形成各自的優勢和特色。
先從各省市新增專業的門類來看,工學門類專業占比遙遙領先,其中安徽、河南、山西三省的工學門類占比均超50%,這一趨勢也與國家“新工科”建設的戰略方向一致。河北相對來說較為均衡,除工學外,理學、藝術學和管理學的專業占比均超過10%。
海南高校的專業“上新”,圍繞著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等自貿港產業展開。藝術學類占比僅次于工學,管理學和文學也占有一席之地。海口經濟學院新增的7個藝術類專業,無疑將為海南的文化產業注入新的活力。省內首個開設國際新聞與傳播專業的海南大學,2020年新增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專業,2022年新增新媒體技術專業,2023年新增國際法、傳播學專業,構建與海南自貿港地位相匹配的國際傳播體系,更好地傳播中國故事。
近年來,從貴州大學的釀酒工程、貴州醫科大學的中草藥栽培與鑒定等極具地方特色的專業,到貴州大學行星科學、遵義師范學院地理科學、貴州理工學院智能采礦工程等新興產業催生的專業,貴州高校專業的新增,是對本省打造資源精深加工基地、白酒生產基地、算力保障基地等“六大產業基地”,以及大力推進“富礦精開”戰略的積極響應。
從門類占比圖中可以看出,貴州的理學類專業增設情況較為亮眼。隨著全球最大云數據中心的落成,貴州在大數據領域異軍突起,貴州高校也聯動建設,貴州財經大學數據科學、貴州中醫藥大學生物醫藥數據科學、貴州師范學院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等專業均為大數據產業騰飛提供支撐。
產教融合,精準對接
再從具體專業與當地產業的匹配度來看,隨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誕生了許多智慧化、智能化的交叉專業。
堪稱產業轉型升級“黑馬”的安徽,當地院校抓住“十大新興產業”調整風口,發揮現有學科專業體系優勢,在專業設置上實現了新突破。安徽大學對接集成電路產業的人才需求,重組成立集成電路學院,增設材料、設計、封裝等方向專業,超80%的專業直接支撐或間接服務新興產業……集成電路學院院長吳秀龍曾表示:“任何一家合肥的集成電路企業,在任何一個生產環節需要的創新人才,我們都能在相關專業里找到對應的培養路徑。”
正在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的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如火如荼,重慶高校圍繞“智能+汽車”增設專業,托舉產業發展。5年間,重慶工商大學、重慶理工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文理學院和重慶科技大學紛紛新增智能車輛工程專業,精準匹配智能汽車系統開發、測試評價等需求。具有跨學科整合優勢的智能制造工程專業,相關人才也是汽車產業的香餑餑,僅2023一年,就有重慶交通大學、重慶城市科技學院、重慶移通學院3所高校新增。
在工業新風勁吹的湖北,高校專業調整與新興產業的鋪展休戚相關。湖北汽車工業學院作為本省近5年新增專業數最多的地方高校,聚焦“汽車+”、“大車輛”,推動11個旗艦學科方向、37個重點學科方向與產業銜接,既有傳統的汽車設計、制造專業,又有融合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智能網聯等新專業。學校還新組建了汽車智能制造、汽車材料等12個學院,更名4個學院。在此之下,這所“車輪上的大學”服務產業成果累累,65項科技成果經評審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技術合同成交額、科技人員服務企業數、企業科技創新券兌付金額均位居湖北省漢外高校第一。
圖源: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在進行專業“大換血”后,高校專業與當地產業的匹配度大幅提升,各地的數據給出了最直觀的答案。
2024年,安徽省屬高校與新興產業緊密相關的專業點占比達64.9%,較2021年提升24.9個百分點;服務新興產業的新增專業點占比達82.2%。重慶全市高校379種專業與50余個重點產業緊密對應;陜西直接支撐重點產業發展專業數量增長至1602個。江西僅2024年新設專業中,與當地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緊密相關專業占比就有74%。專業鏈、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高校對于當地產業的支撐力,愈發堅固。
正如教育部副部長吳巖所說:“高校專業發展的小邏輯,必須服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從“被動適應”到“主動布局”,高校要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為風向標設專業、建學科、育人才、促應用,回應社會才是地方院校生存、發展、壯大的根本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