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eter Zhang
來源:張湧說財經(ID:peterzhangfinance)
伙伴們,大家好!
公用事業漲價的風,終于吹到了大學。
今年,有不少普通公立大學,在財政撥款減少的情況下,選擇提高新入學大學生的學費。
而部分民辦大學的學費,更是來到了10萬一年的水平。
說來比較奇怪,在大學生供大于求、學歷貶值的大背景下,大學的學費不降反升。
這是哪來的底氣呢?
01
高校的經費主要來自財政撥款、學費收入、科研轉化、社會捐贈等。
2023年,我國平均一個大學生一年要花掉2.2萬左右的教育經費;
985學校中,經費最低的學校,一個學生一年也要花掉15萬左右;
如果你考上了清華大學,那你一年就會享受62.5萬元的教育資源。
一個學生每年的學費是5000元左右,遠遠不夠學校的開支;
有些學校有校友捐贈的傳統,比如今年4~5月間,上海一高校在120周年校慶之際,累計接受校友捐贈金額超15億。
捐贈是很多歐美大學的重要經費來源之一,但是在國內高校還是鳳毛麟角,并不是任何一所大學都能享有這么多的校友捐贈。
所以,國內大學的絕大部分教育經費,還是來自財政撥款。
也就是說,大學生其實是一批“準財政供養人口”,考上了大學,相當于獲得了4年的“體制內”體驗卡。
在公務員降薪、事業編縮編、公共事業漲價等大背景下,大學生學費上漲也是情理之中。
而且,就跟很多城市的地鐵20年來首次漲價類似,很多大學的學費已經20年沒有漲了;
大學的學費過去一直很便宜,主要是在吃財政的紅利。
鑒于20年來的物價漲幅,教育經費這一塊前面已經做得夠仁至義盡了;
相當于多年以來積累下的政策儲備,在財政吃緊的當下釋放。所以這次漲價其實也是情理之中。
02
放眼全世界,大學教育都是“奢侈品”,學費是非常昂貴的。
考上大學的學生,多數需要背負高額的學生貸款,等畢業找到工作之后慢慢還。
中國的大學不一定會走歐美大學的那種超級昂貴的學費路線;
但是學費的上漲,客觀上,確實有助于緩解當下緊張的大學生就業情況。
從2022年開始,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已經連續4年突破1000萬,今年是1222萬,創歷史新高。
在房地產退潮、互聯網飽和、雙減等大的經濟敘事的背景下,連年增長的大學生人數,對應的其實是更少的白領崗位。
找到一個雙休、有五險一金的基礎白領崗位,其實是大部分普通大學生的就業預期;
但是很顯然,現在的大學生供大于求,就業市場已經無法滿足所有大學生的這個基礎的就業預期了。
科技發展的當下,不同職業之間,形成了“大魚吃小魚”的殘酷食物鏈。
當年互聯網興起之后,一個大學生可以替代原來三個沒有學歷的線下從業人員。
但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現在AI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應屆本科生的就業難度。
現在一個AI工程師,可能替代掉了好幾個初級的大學生崗位;
因為AI目前最擅長的,就是可以代替一些不需要豐富的經驗,復雜度比較低的初級白領的工作。
比如一些初級的文案、剪輯、編程、會計、客服等。
或者原本需要很多人才能干的活,在AI的幫助下,一個人就能完成。
他們制作出來的AI工具,又會替代掉對應領域的初級從業人員,比如初級老師、文案等等。
所以現在AI的人才工資奇高無比,年薪百萬的比比皆是。
相當于這些AI從業者和公司的老板,把原來屬于很多大學生的收入“三七分成”了。
從投資回報率的角度來看,讀一個普通大學的性價比越來越低了。
03
機器人是瞄著替代藍領工作去的,而人工智能是瞄著替代白領工作去的。
科技公司在沒有社會責任的引導之下,沒有對眾生的憐憫,替代掉盡可能多的初級崗位,是它們成功的主要標志之一。
初級白領太容易被替代了,而那些技術、服務型崗位,則一時半會還看不到被替代的可能。
也就是說,目前的情況是,人工智能的發展進程要遠快于機器人。
比如家政、養老、育兒等行業,對人工的需求依然非常旺盛。
《2024中國藍領群體就業研究報告》預測,到2030年現代藍領缺口可能攀升至5000萬。
比如一個有經驗的住家護工,一個月的收入可以上萬。
而技術工種,比如鋼筋工、塔吊司機等,月薪可以達到1.5萬以上。
我勞動人口每年減少約600萬,但是每年仍然有大量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要么全職考公考編,要么去送外賣。
對于那些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來說,如果從一開始就進入了一個專科或技術學校,對這些技術類工作,他們接受起來倒是沒什么問題;
但問題是他們已經讀了大學,自我定位上了一個臺階,心氣兒不一樣了,于情于理都不應該讓他們再回到藍領的崗位。
因為這個本科學歷是他們靠自己的努力才考上的,如果最終的收入還不如當年班上考不上大學的同學,這種反差是大多數年輕人無法接受的。
所以哪怕他們以全職考公考編的名義做“全職兒女”,或者送外賣,都不愿意去做藍領。
蹉跎這個詞就是這么來的。
基于這種情況,可以猜到的是,這批年輕人出心理問題的比例,要比我們那個時候更加嚴重一些。
04
維持過于龐大的大學生隊伍,對社會主要的貢獻是延緩了一批年輕人進入職場的時間,同時讓他們成為有閑、有錢的消費生力軍。
但是對于他們自己的人生道路來講,其實是殘酷的。
大學學費上漲,好的一面是,可以反向逼迫家長們權衡自己的孩子是否適合上大學。
不能把孩子的職業規劃,簡化為一定要上一個本科。
現在的情況是,只有上了少數重點大學的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才不成問題;
而多數普通大學畢業的學生,找工作的時候都會存在一定的落差感。
對于學習成績處在本科線臨界附近的孩子們,不論這個學校好不好、未來的就業前景如何,反正上本科就比上專科要強——有這種想法的家長和學生是時候要轉變一下思路了。
高昂的大學學費,讓上一個普通本科的性價比,開始低于上一個不愁就業的專科。
參照西方國家的經驗,未來的大趨勢是,白領和藍領的收入差距會縮小;
從事技術、服務行業的人,他們同樣可以得到社會的尊重,社會地位也會越來越高。
歸根到底,金錢不一定會流入學歷高的人的口袋,而是會流入稀缺性更強、這個社會更需要的人的口袋。
不考慮孩子的天分和興趣的前提下,依然在盲目卷學歷的家長,其實是刻舟求劍,后患無窮。
正如美國白宮發言人在懟哈佛學生時所說的:“我們需要更多電工、水管工,而不是哈佛大學中的少數***群體。”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