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嗒"一聲,兩顆熟透的番茄滾進洗菜籃,表皮還掛著水珠。王嬸的菜刀在砧板上跳起踢踏舞,紅艷艷的果肉剛碰到熱油就滋啦作響,酸香像竄天猴似的沖進鼻腔。她家那口祖傳鐵鍋可算遇上對手,番茄汁在鍋底咕嘟咕嘟冒泡,愣是把黑黢黢的鍋底染成了晚霞色。
這碗番茄剪刀面在胡同里可是傳奇。對面樓新搬來的小夫妻頭回聞到香味,還以為誰家燉了意大利面,抻著脖子張望半天才發現是王嬸在陽臺上顛勺。要說這湯底的講究可多了去,得選那種一捏就流沙的沙瓤番茄,燙皮時水溫不能太滾,得像哄小孩似的用八十度的熱水慢慢泡。王嬸總說現在的年輕人圖省事,番茄不去皮就往鍋里扔,那能好吃嗎?纖維粗得跟魚刺似的,喝湯都拉嗓子。
面團在王嬸手里像個聽話的白胖子。她揉面的架勢比打太極還帶勁,胳膊肘一沉一抬,面疙瘩就變得溜光水滑。醒面時得蓋塊濕紗布,跟給面團蓋被子似的,不然表皮該皴了。最絕的是她剪面的手藝,銀剪刀開合間嗖嗖帶風,菱形面片像小魚兒似的撲通撲通往紅湯里跳。有回居委會張主任來串門,看得眼都直了:"好家伙,您這手法趕上揚州師傅做文思豆腐了!"
那炒雞蛋也是個技術活。王嬸打蛋從不用筷子,三根手指在碗里快速畫圈,蛋液能打出細密的小氣泡。油溫要燒到微微冒青煙,倒下去的蛋液瞬間膨脹成云朵,筷子頭那么一攪,金燦燦的蛋花比桂花還碎還香。她閨女總笑話她放雞蛋跟不要錢似的,半鍋湯里漂滿蛋花,舀一勺能撈出三四種形狀——有的像小貝殼,有的像金元寶。
要說這面的高光時刻,還得是淋香油那一下。青瓷碗底早躺好了手搟面,澆上滾燙的番茄濃湯,香油瓶子懸空畫個圈,琥珀色的油珠順著碗邊往下滑。最后撒的那把蔥花可有講究,得是本地小香蔥,切得比韭菜葉還細,綠瑩瑩的浮在紅湯上,活像荷塘里剛冒出來的尖尖角。
胡同口修車的老李頭最會趕飯點。每回聞到王嬸家的番茄香,準拎著半瓶二鍋頭來敲門。有次他吃得興起,把面湯澆在米飯上攪和,含含糊糊嘟囔:"這味兒絕了!比俺在鴻賓樓吃的燴飯還鮮。"王嬸笑著又給他添了勺湯:"慢點吃,鍋里還有半盆呢,夠你泡三個饅頭。"
這面最神奇的是能治各種不服。樓上考研的小姑娘背書背到哭,王嬸端碗面上去,那丫頭邊吃邊吧嗒吧嗒掉眼淚,說嘗出媽媽的味道了。前陣子流感肆虐,整棟樓此起彼伏的咳嗽聲,王嬸干脆支起大鍋煮面,各家拿著飯盒來盛。三單元的劉醫生喝著湯直咂嘴:"維生素C夠夠的,比喝板藍根管用。"
王嬸的剪刀面如今成了胡同里的暗號。誰家孩子不肯吃飯,大人就說"再鬧騰不帶你去王奶奶家吃面";小夫妻吵架冷戰,鄰居就勸"給媳婦下碗番茄面,保準啥氣都消了"。有回社區搞美食比賽,王嬸拎著保溫桶去參賽,評委嘗完直接問:"您這湯里是不是藏了罌粟殼?咋讓人吃了還想吃呢?"
我們堅持傳播有益于社會和諧發展的信息,如發現內容有誤或侵權,請通過正規方式聯系我們處理。小編寫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點贊關注,小編會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長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