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我的祖父潘德明 徒步環游世界的第一人》新書發布會在徐家匯書院舉行。主持人周力、作者潘溯、編輯吳志剛(從左至右)在發布會上。澎湃新聞 實習生 周澤洋 圖
--2025年7月13日,《我的祖父潘德明 徒步環游世界的第一人》新書發布會在徐家匯書院舉行,該書由潘德明的嫡孫潘溯撰寫。
潘德明生于1908年—1976年,浙江湖州人,童年時代在湖州讀書。
當天,湖州市第二中學校長鄭璐來到現場向讀者介紹了湖州二中校史與潘德明精神傳承。他說,湖州市第二中學在1901年之前是上海的一所教會學校,1998年遷至新校區后,新建了以潘德明先生的名字命名的體育館,皆在傳承其精神。今夏始,校方增設一個紀念環節以增強儀式感——高三學生在潘德明藝體館前拍攝畢業照,以此紀念并傳承前輩的體育、開拓和不屈精神,體現了教育的深遠意義。
上海立達學院常務副校長蔡中奇先生也在發言中表達了潘德明的探險精神與教書育人的意義。去年的九月,潘德明展覽館在該校落成。蔡中奇副校長說,建展覽館有幾個目的?!暗谝?,保存這種民族的記憶,潘德明的這種探險正是中華民族這種精神的一種縮影;第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第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鼓勵大學生在全球化時代下保持文化自信,以及在逆境下對生命反思?!?/p>
潘德明的孫子潘溯目前在該校供職,擔任傳媒學院攝影專業的副主任,他促成了潘德明展覽館在該校的落成。蔡中奇贊揚,“潘溯老師是上海白玉蘭獎的獲得者,在他的大力支持下,讓更多的后生知道潘德明老前輩。”
1930年,中國青年亞細亞不行團成員合影。前排左起:胡素娟、李夢生、潘德明、陳悟、黃越
潘德明的出國護照之一
1930年6月28日,潘德明在杭州加入“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由此開始遠行。1932年6月,潘德明抵達古奧運會的發祥地——奧林匹亞,并留言“中國人潘德明步行到此”。1933年7月,他抵達巴黎,會見了正在巴黎養病的張學良將軍,張將軍題寫“壯游”兩字以示鼓勵。1934年,潘德明進行了長達一年的徒步加騎行的美國游歷。1935年10月15日,潘德明抵達新加坡,完成了環球一周的壯舉。1936年6月10日,潘德明由云南入境,回到祖國。1937年7月6日,潘德明返回上海。
徐悲鴻在《名人留墨集》中的題詞
李宗仁在《名人留墨集》中的題詞。在數十年后,亦成為潘德明的墓志銘。
張學良在潘德明《名人留墨集》中的題詞
潘德明在環球旅行期間,遍訪各國勝景,收獲20余國元首及政要接見,并與甘地、泰戈爾、羅斯福等國際名人交流。其自制的260頁《名人留墨集》收錄多國文字題詞,含1200余組織及個人簽名。
步行團與海外華僑的合影
潘德明和在日內瓦的中國外交官們
名人留墨集中泰戈爾的簽字與合影
《名人留墨集》中甘地的簽名照片
當天發布會現場播放了為紀念潘德明特別制作的紀錄片《尋找潘德明》,令人感動。該片制片人、編劇楊溟先生認為,對于世界和自我的新的認識——保留人能夠自然地去感知世界,其中的種種精神品質在紀錄片制作過程中讓人感觸極深。
南京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組委會原出版與傳播處處長、現《金陵瞭望》雜志副總編輯董長軍回憶了在2014年的南京青奧會舉辦前夕,“尋找和發現”并最終選取潘德明先生的精神作為青奧會主題。他強調,“潘德明在七八十年前作為一名20歲的民國青年,從南京出發,追趕‘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的行為,展現了非凡的意志力和志向。這種精神與奧林匹克精神的核心價值觀完全吻合?!?/p>
本新書第八、九章節描寫,潘德明回國后,多次向當時的南京政府表達發起“蒙藏科考計劃”,彼時中國內憂外患,國民政府風雨飄搖,腐敗橫生,專管員十分敷衍,以“局勢不穩,沒有空管你這些無聊之事”回應,后中日戰事全面爆發而未能如愿,成為終生遺憾。
1951年6月的某個傍晚,廣播中傳來一則消息:國家派科考隊入藏考察,中科院西藏工作隊的考察隊員們,分兩批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一起向西藏進發。潘德明知道,曾經的宏愿被別人去實現了,他的心中涌起一種難言的失落。
2016年,潘溯的好友綦曉錕自發地悄然出發,制作了一面寫有“潘德明徒步在西藏”的紅色橫幅,獨自駕車前往青藏高原。他帶回數十件山水樣本,回滬后在老人墓前奉上,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我的這次旅行是與逝者為伴,攜帶著朋友祖父的精神,向八十年前那個鮮活不屈的靈魂致敬?!痹诼猛局校康揭惶幟矫?,他都會用水瓶裝滿當地的河水和沙土。他走過了岡仁波齊冰川、羊卓雍錯湖、瑪旁雍錯湖、雅魯藏布江、塔什庫爾干、博斯騰湖、尼洋河、沱沱河以及尼泊爾邊境一帶的無名河流等地區。齊曉坤先生表示,“行千里路,看跟誰同行,他受潘德明探險精神的感召,去完成前輩未竟的事業,也以此激勵自己的未來人生?!?/p>
本書的作者潘溯先生回應了大家的關切。他深情地回顧了創作祖父潘德明徒步環游世界傳奇故事傳記的心路歷程。在致辭中,他認為祖父最深刻的品質是無私,在寫完祖父的人生經歷后,也漸漸感受到祖父當時的心境,是對自己人生理想的清晰目標和對國家的民族責任與使命才促成偉人的道路。潘溯表達對從各地趕來參加發布會的家族成員、朋友、導師、出版界人士及機構支持者的深切感激,特別提及了父親的離世之痛,以及母親、姑姑和多位老師、朋友、合作伙伴的堅韌支撐與不懈鼓勵。
回顧本書的創作歷程,他分享到,“13年前,我的二伯父潘和珅鄭重地將我祖父所有環游世界的資料交到我的手里,這使我有幸以嫡孫的身份將他的傳奇人生與史料整理成冊,與廣大讀者分享。這是榮譽,更是使命,我深擔責任重大?!边B同這些資料的還有一個當年的柜子。潘溯笑著說,“這只柜子是我們從湖州老家帶來上海,在湖州做紅幫裁縫所使用的,1924年之前搬過來留存到今天的唯一一件家具,它其實是一個做裁縫的一個針線箱,現在放雜物,這里面有祖孫三代人的生活痕跡。”
本書編輯吳志剛先生講述潘德明先生的堅持與行動精神對當代年輕人的影響,他說道:“潘德明的這種精神,就對我們現在年輕人來說,首先要有理想有夢想,如果沒有理想,沒有夢想,那你這一輩子的話我估計也不一定會成功?!?/p>
1932年底,潘德明行走至保加利亞,此時他不幸感染上了當地的流行病——馬拉立(瘧疾的一種)
潘德明在紐約帝國大廈頂樓
當年媒體對潘德明的報道
《印度時報》對潘德明的報道
最后,徐匯區圖書館館長房蕓芳女士表示,圖書館作為歷史的記錄者和保存者,很榮幸可以讓徐家匯書院作為此次活動的核心場所,且希望更多像潘溯一樣的人可以參與完成文獻和歷史的記錄,讓共同的時代記憶和美好時光呈現其中。同時,作家陳丹燕女士宣布徐家匯書院已與其達成共識,下月將啟動由她發起的社區居民口述歷史工作坊,目標是讓更多人成為歷史的記錄者和保存者。書院圖書館將轉型為多元、豐富的機構,鼓勵大眾參與文獻和歷史的保存,傳承徐光啟中西文化交匯的精神。
2025年7月25日,潘溯為現場讀者簽名。澎湃新聞記者 許海峰 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