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垃圾分類推廣員王健坤以創新思維推動著社區環保工作的深入開展。他立足基層實際,探索出一系列貼合居民生活的垃圾分類推進模式,有效提升了社區環境治理水平,成為基層環保工作者的生動典范。
據悉,王健坤針對居民的生活情況,設計了“社區垃圾分類積分”模式。起初,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認知參差不齊,部分人覺得流程繁瑣,參與積極性不高。他通過走訪調研,發現多數居民希望環保行為能得到實際反饋。于是,他組織志愿者成立積分審核小組,每天對投放情況進行檢查登記,每周更新積分榜單。這種精細化運營讓積分銀行持續發揮吸引力,實施一年后,社區主動參與垃圾分類的家庭占比大大提升,形成了“環保有回報、參與有熱情”的良性循環。
此外,“舊物煥新計劃”的誕生,源于王健坤對垃圾分類末端處理的思考。他發現不少可回收物因品相問題難以進入正規回收渠道,最終淪為垃圾。為此,他聯系社區里的手工藝愛好者、美術老師組成指導團隊,定期開展改造workshops,并組織居民們積極參加。
不僅如此,王健坤還開發了“垃圾分類智能問答機器人”,更體現了他對技術賦能的敏銳把握。面對居民反復詢問的分類難題,他意識到傳統宣傳手冊和口頭解答效率有限,便利用業余時間學習編程基礎,聯合街道信息技術部門,梳理出200多個常見問題,涵蓋垃圾品類、投放時間、特殊物品處理等內容,搭建起初期問答數據庫。機器人上線后,他每天查看后臺數據,根據高頻問題更新知識庫。如今,這款機器人已接入社區微信群、公眾號等多個平臺,不僅減輕了志愿者的解答壓力,更成為居民隨手可及的“分類指南”。
在日常工作中,王健坤每天至少巡查3個居民小區,記錄垃圾分類點的運行情況,傾聽居民的建議。他常說:“垃圾分類不是一陣風,要像過日子一樣細水長流。”這種扎根基層的務實作風,讓他的創新舉措總能精準對接居民需求。如今,陸家嘴街道的垃圾分類經驗已在浦東多個社區推廣,王健坤仍在不斷探索,旨在讓環保行為延伸出更豐富的社會價值。他用持續的創新與堅守,讓垃圾分類真正融入居民生活,為城市精細化治理寫下生動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