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進入汛期后,我們開始雷達在線測流系統、水平式聲學多普勒流量在線監測系統的比測率定作業,視覺測流系統已完成比測投產應用。這些流量在線監測系統都是“十四五”期間投入的新技術,為黃河安瀾提供了有力保障。
之前的人工測流,一次流量測驗需要1個至2個小時,現在每6分鐘就能實測一組數據,為防汛抗旱和水資源管理提供了更及時、精準的數據支撐。我們聚焦水文監測自動化、數據融合智能化、業務應用數字化等方向,推動上游水文技術體系實現躍升。
“十四五”期間,黃河水利委員會上游水文水資源局自覺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全力攻堅水文現代化建設,水文支撐黃河保護治理基礎能力持續增強。
水文監測站網體系不斷完善。“十四五”以來,新建水文站16處、改建水文站14處;新建雨量站15處、改建雨量站42處;新建水文巡測基地6處、改建水質監測實驗室1處,進一步補充完善了雨水情監測站網。
水文自動化測報能力顯著增強。35處國家基本水文站實現水位、流量自動監測全覆蓋,75處雨量站實現降水量自動監測,光電測沙儀實現含沙量在線監測,2025年國家基本水文站泥沙在線檢測率將達到30%。隨著雷達水位計、流量在線監測設備、無人機測流系統、稱重式雨雪量計、全自動蒸發系統等新儀器新設備陸續投產應用,自動報汛站達到100%,新儀器投產率達到90%。通過逐步推進測驗模式改革,上游測區實現全面巡測,徹底扭轉以往全年駐守的工作模式。
數字孿生水文建設成效顯現。通過研發黃河上游水文巡測管理系統,實現了“一機在手,決策千里”。成功構建黃河蘭州段數字孿生場景,展示黃河蘭州段全長49.5公里的三維數字化應用場景。依托先進的水上、水下測繪技術構建的黃河蘭州段數字孿生建設,在2024年黃河1號洪水期間,通過在三維數字化場景中實時動態地展示不同流量級別下的防洪預演結果,為地方防汛部門提供精準直觀的參考依據。
水文現代化建設已實現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我們將繼續推進AI技術應用,開發基于機器學習的短期徑流預報模型;拓展衛星遙感在生態流量監測中的應用,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深化數字孿生技術在水資源管理中的場景落地,為“四水四定”提供數字化支撐。
當看到數字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水文數據和三維場景中的黃河鏡像,我知道,這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新時代水文工作者“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莊嚴承諾。
(講述人:黃河水利委員會上游水文水資源局技術科科長 董勝虎 經濟日報記者 趙 梅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