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凈土:南宮山避暑尋禪記
文|清哲木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很少寫游記;因為網上寫得人太多,我也不會受網上的游記攻略去某個地方。我喜歡自己去感受,自己去體驗旅行中的過程.....
七月的江南熱浪翻涌,我決定外出旅游避暑,在這個時間段孩子正好是暑假,不卷了!我想讓孩子從補習班密不透風的四壁中解脫出來,卷冊里掙扎的筆尖,怎敵得過山野間自由奔跑的足尖?
走吧,讓山與水作他最好的先生,我相信在泥土的芬芳,在天地之間,去尋覓心靈的韌度。
我選擇去了鄂西北和陜南地區,因為這兩個地方特別適合夏天避暑,自然風光又極其優美。
南宮山,對我來說是一個信仰之地,我信佛,信天地之間的緣起緣滅,有緣的山水怎會在你生命中在恰當的時間里遇見。
一路向西,跨過安徽、河南、湖北,在十堰稍作停留后,直赴南宮山,海拔2267米的峰頂清風穿林而過,吹散了山下游人如織的喧囂。這座深藏大巴山腹地的國家地質公園,以22℃的恒溫在盛夏為我辟出一方清涼凈土,更以60元門票價和景區熱情的服務感染了我。我決定寫一下南宮山,這樣的一個優質旅游目的地,不應該“深藏不露”!
一早,晨光初透時踏入南宮山北線山門,蜿蜒的山路如綠廊延伸。兩側原始次生林蔽日參天,鐵橡樹枝干虬結如龍,鵝掌楸闊葉篩下碎金般的光斑。行至二郎坪,忽聞水聲轟鳴——一道飛瀑從苔巖躍下,墜入清溪潭,水霧挾著草木清氣撲面而來。越往高處,植被愈顯珍奇。千年古櫟佯死復生的奇觀在步道旁靜候:一株看似枯朽的老樹,頂端竟勃發出新枝,水青樹的蕨狀葉脈凝著晨露——這些第四紀冰川孑遺的活化石,讓南宮山摘得“陜西西雙版納”之譽。
攀至海拔2200米處,弘一大師真身殿赫然懸于絕壁。赭墻黛瓦的古寺半嵌巖體,云絮漫過廊柱,恍若天宮瓊閣。殿內燭光幽微,z我隨三兩香客合十瞻仰;玻璃佛龕中的弘一大師真身端坐蓮臺,袈裟金線依稀,面含慈悲。自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初二圓寂于此,肉身不腐已逾兩百年,連眉須都纖毫可見——信仰在此化作具象的奇跡。
繞殿而行,忽見“無源方池”嵌于石縫。雨季不溢,旱季不涸,澄澈如鏡的水面倒映著火山巖的玄黑紋路。站在山頂,4.2億年前火山熔巖凝成的石柱群拔地沖天,冰川運動的擦痕在巖表刻下歲月的密語。
一趟走下來,總體感覺南宮山景區,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的人間仙境。人少、景美、夏涼!環境幽雅舒適,雖然是第一次來嵐皋縣,但被圈粉。這個地方值得推薦給大家來旅游避暑,景區22℃左右的氣溫真的是太棒了 。和游客交談,這60元太值了,因為小眾即可承包整座仙山。我看了一下,縱是90元門票,能換得一日穿越億年地質史詩、親睹肉身菩薩真容、坐擁22℃的森林氧吧——南宮山,終究是紅塵倦客未曾參透的性價比謎題。它值得我千里迢迢為它而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