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花梨兒
編輯:黃毅駕到
2025年7月9日,備受尊崇的相聲表演藝術家楊少華先生與世長辭,相聲界以及無數鐘情于他的觀眾,皆沉浸在悲慟的氛圍之中。
然而,在楊少華離世僅僅兩天后,有關趙本山及其徒弟悼念情況的爭議便出現在了公眾視野之中。
一位從事相聲表演,一位專注小品創作,這二人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淵源呢?
趙本山及其徒弟緣何引發爭議呢?
說起楊少華,其蔫哏藝術是繞不開的話題。
蔫哏指的是這樣一種捧哏方式:表面上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幽默犀利,通過這種反差營造出笑點。
這種表現形式為相聲演出賦予了別具一格的藝術韻味,而楊少華憑借這一獨門絕技,成為眾多相聲界名家身旁閃耀的超級綠葉。
然而,別看楊少華如今一路順遂,在榮膺大師稱號之前,他的經歷堪稱波折重重。
20世紀30年代,楊少華誕生于北京的一個貧寒之家。
由于父親過早地離世,家庭的重擔無奈地落在了他母親的肩頭。
為謀生計,母子倆撿過廢紙、拾過煤核。甚至在他年僅13歲時,便無奈輟學,前往西單鞋廠當了學徒。
因為對相聲滿懷熱愛,他常常悄悄跑到隔壁茶社去偷師。久而久之,便和相聲界名師郭榮啟漸漸相熟。
在長時間的接觸過程中,楊少華對相聲的熱愛愈發深沉,最終更是拜入郭榮啟門下。
原以為往后的生活能順遂些,卻不想因囊中羞澀,無力操辦拜師宴,被同行們喊了半輩子“海青”。
常言道,萬事起始皆艱難,而后自會苦去甘來。
然而于楊少華而言,起步艱難,后續更是荊棘滿途。
因缺乏表演的優渥條件,為謀全家生計,他只能于劇場、車站、碼頭等地輾轉奔波,靠說相聲維生。
在廣東的一次演出中,表現未能達到預期,甚至遭遇觀眾喝倒彩,最終被轟下了舞臺。
幸運的是,第三次表演贏得了認可。
之后,楊少華調入天津市曲藝團,曾先后為馬三立、馬志明等擔任捧哏角色。然而,由于表演風格存在沖突,他與馬志明的搭檔組合最終解散。
命運多舛的楊少華,大半輩子都過得不順遂,年逾半百時竟還得踏上北漂之路。
直至上世紀90年代,他與趙偉洲攜手搭檔,憑借《枯木逢春》等作品打造出蔫哏藝術風格,才漸漸為大眾所熟知。
正是在這個時期,楊少華結識了后來成為其至交好友的趙本山。
那時,趙本山尚未擁有后來那般高漲的人氣。二人在相處中相互扶持、彼此照應,為這段情誼的深化與延續奠定了堅實根基。
1995年,春晚相關活動向楊少華與趙本山同時發出了邀請。
在那段日子里,二人朝夕相伴,一同吃飯、一同居住。楊少華不遺余力地助力趙本山雕琢節目。趙本山得知楊少華自幼家境窘迫,便悄然在楊少華的枕頭底下放置了2000塊錢。
此后,楊少華的節目未能登上春晚舞臺,而趙本山憑借小品《牛大叔提干》榮獲二等獎。這一經歷讓趙本山對相關際遇滿懷感恩之情。
他在接受采訪時談及楊少華給予自己的助力,回憶道:“當年在春晚,楊老師幫我梳理節目,那幾句點撥至關重要。”
甚至在后續拍攝《櫻桃》時,趙本山不惜給出高額片酬,邀請楊少華出演男一號。
可在保持原意的基礎上,對表述稍作優化和潤色,突出楊少華對這份幫助的深刻銘記:
對于楊少華而言,當年那2000塊錢無疑是雪中送炭之舉,令他一生都難以忘懷、長久記掛。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普通職工的月工資大多在幾百元上下。
彼時,楊少華的家庭負擔頗為沉重。他不僅要養育子女,還得應付日常的各項花銷。與此同時,其相聲事業尚未步入巔峰階段,收入狀況并不穩定。
在當時,趙本山這2000元等同于普通家庭好幾個月的生活開銷。
這些資金足以負擔房租、水電費、孩子學費等各項基本開支,甚至還能有部分盈余用于提升生活品質。
后來聽聞趙本山邀請自己參演《櫻桃》,他滿心皆是歡喜。
然而,楊少華的小兒子楊議考慮到父親記詞存在困難,本欲婉拒。怎奈趙本山熱情似火,一次又一次地誠懇相邀。
待楊少華到來后,他實實在在成了座上貴客,被以豐盛美食和佳釀款待,彼此皆沉浸于這份歡愉之中。
結果楊少華到后來實在是難以記住臺詞,僅僅待了三天便折返回來了。
懷著歉疚之情,楊少華最終還是讓楊議出演了另一個角色,權當是代自己向趙本山報恩了。
還有一回,趙本山突然腦出血,楊少華得知后滿心牽掛,多次打電話詢問病情,關懷備至。直到聽聞趙本山身體康復,他那顆懸著的心才終于落了地。
從這些事情中,其實已然能夠看出趙本山與楊少華之間情誼的真摯。然而,究竟是因何引發了爭議呢?
03. 實際上,在7月11日楊少華的遺體告別儀式上,趙本山并未親自現身,僅僅是委托他人送去一個花籃以表悼念之情。
并且,他與徒弟所送花籃的落款寫的是“趙本山老師、程野老師”。
這引發了眾人的質疑,二人看似良好的關系是否僅僅流于表面。
畢竟就拿花籃落款這一環節來講,在娛樂圈摸爬滾打多年的趙本山,絕不可能犯下這般低級錯誤,更何況這還是在肅穆莊嚴的葬禮場合之中。
甚至有人借此事大做文章,聲稱趙本山是想凸顯自身身份,擺出一副耍大牌的架勢。
然而,持有這種想法的僅僅是極少數人。
我們當中的不少人都是伴隨著趙本山的節目成長起來的,對趙本山的為人也有一定認知。就憑他的人生閱歷以及性格特質,實在是做不出這樣的事情。
這件事極有可能是趙本山委托他人代為操辦,代辦之人出于敬重,下意識地在花籃落款處標注上了“老師”。
沒必要把這件事拔高到原則層面去看待,趙本山和楊少華之間的深厚情誼,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從見他日子過得艱辛,便悄悄塞給他2000塊錢,到醉酒后特意錄制視頻訴說思念。
也許因行程所限,他無法親臨現場,但老一輩之間那份真摯情誼,只要心意傳達到位,便已足夠。
最終,仍不免為楊少華先生的辭世感到惋惜。他恰似一顆于天際閃耀了大半輩子的璀璨星辰,如今悄然隱沒,那瞬間的黯淡,令心底空泛一片,滿是悵然。
這位憑借蔫哏逗樂了數代人的老藝術家,一生都在與相聲死磕。
早年,他奔波于碼頭,常遭人喝倒彩。歲月流轉,直至年過半百,才憑借獨特風格被眾人銘記。一路走來,他的路途并非順遂,然而,對這門藝術的熱忱,卻始終在他心間熾熱滾燙。
舞臺之上,他不緊不慢地拋出笑料,剛一開口便能惹得眾人會心莞爾,堪稱無可替代的超級配角;舞臺之下,他又是一位至情至性、重情重義的長者。
他在趙本山尚未聲名大噪之時,便甘愿伸出援手。而趙本山也將這份恩情銘記了一生。
倘若楊少華老師仍在人間,或許也不愿目睹自己的摯友遭受如此評說。
廣大網友們,還是應當對楊老先生致以尊重,畢竟逝者為尊。
如今,老先生已然遠去。他帶走的,是曲藝界往昔彼此扶持的溫暖歲月;留下的,是一幕幕可供反復品味的經典場景,還有那聲親切的“我叫楊少華,祝您笑口常開”。
人間不再有那位妙說相聲的老者身影,天堂之中卻增添了能引人開懷的笑語歡聲。
祈逝者長眠安寧,望生者堅毅前行。
部分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