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易雪 通訊員 武鵬 張延珍
盛夏七月,驕陽似火,炎炎烈日卻阻擋不了廣大釣魚愛好者的熱情。在曲阜市陵城鎮碧波蕩漾的崇文湖畔,6條國標垂釣競技賽道旁,每天都有數百位專業釣手同場揮竿。閑置多年的采煤塌陷區因“漁”復生,從臟亂差的荒廢之地化身為生態與產業和諧共生的新地標,曾經的“城市傷疤”變身“綠色名片”,成為“兩山”理論實踐的鮮活樣本。
昔日之困:采煤塌陷地的生態危局
位于陵城鎮西南部的崇文湖片區,由于長期的煤炭開采活動,約680公頃土地下沉,逐漸演變出近20000多畝的連片水域。因該區域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加之位置偏遠、道路不便、樹木高、植被密,容易隱匿固廢和垃圾等,導致水質逐漸惡化,進一步加劇了當地的生態危機。
作為當地的一塊“心頭病”,陵城鎮一直在環保治理和生態開發的道路上摸索前行,逐步構建了環保網格強監管、鎮村多部門聯動的環保工作機制,近年來共清理垃圾6千余噸,清理偷采點5處、散亂污加工點4處,環境治理取得顯著成效,一改“養魚不能養、種地不能種”的困境。
雖然治理成效明顯,但如果只依靠鎮村干部的監管整治,不僅投入成本較大,效果也難以保障,如何能走出一條產業與生態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成為陵城鎮積極探索的重要方向。陵城鎮負責環保和招商引資等工作的黨委委員、副鎮長陳少成表示:“塌陷地是一片寶貴的資源,我們不會為了眼前收益盲目落地有污染的項目,我們的宗旨是在守好這塊城市‘綠肺’的前提下,實現產業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治理之道:“引來金鳳凰”的碧水重生
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水則水、宜工則工”的原則,在經過多方取經和科學研判后,2024年,陵城鎮成功引入了總投資10億元的崇文湖國際垂釣基地&農文旅綜合體項目,旨在通過“生態養護+垂釣競技+休閑漁業+鄉村文旅”模式,實現當地的科學管理、規范運營、綠色發展,以產業振興助力生態振興。
項目一期計劃以2000畝的水面為試點,建設國標級的競技垂釣園,以“賽事”引流,逐步帶動周邊水產養殖、農耕研學、餐飲住宿、文旅消費等產業發展。經專家對崇文湖現狀進行細致考察,結果顯示,豐水期水體深度僅約1.2米,枯水期更是僅剩40厘米,如何在這樣的條件下發展競技垂釣,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此,陵城鎮專門成立項目服務專班,會同項目負責人多次前往青山湖、狀元湖等知名垂釣中心考察學習,一步步攻克了專業技術難題。同時,鎮黨委、政府積極爭取市直有關部門協助,落實土地指標、代辦前期手續,確保了項目按計劃順利推進,為該區域實現由“煤廢”到“美富”的華麗蝶變提供了堅實保障。
今朝之變:生態經濟雙豐收的振興圖景
項目實施以來,通過地形整理、水系連通等工程措施成功實現了“荒灘復墾”;實施清淤疏浚并栽種菖蒲、荷花等20余種水生植物,顯著提升了水體的自凈能力;投放20萬尾鰱鳙等濾食性魚苗,構建了一個“以魚養水”的生態閉環。經過兩年的系統性治理,崇文湖水質從劣Ⅴ類提升至Ⅱ類,吸引了白鷺、野鴨等30余種候鳥前來棲息,逐漸呈現出“清水綠岸、魚翔淺底、鳥語花香”的生態格局。
專業化的國標垂釣池投入使用后,實現了小賽常態化、大賽不間斷,試運營四十多天來,吸引了近萬名釣友、游客,園區垂釣比賽、住宿、餐飲等營業總額已經突破1200萬元。
“我們每場活動都會投放3-5萬斤成魚,大型賽事一天一場要10萬斤,預計每年可消耗1500萬斤。下一步我們也會與周邊農戶簽訂直供協議,發展漁業養殖,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創造實實在在的社會價值。”基地負責人崔登斌介紹道。
不僅依靠“賽事+”、訂單漁業等增收途徑,陵城鎮還計劃依托崇文湖水體資源大力發展多元化的水產品生態養殖,開發蟹宴文化節、漁耕研學季等特色文化體驗項目,完善配套服務與商業延伸延長消費時段,形成‘核心驅動+多點增值’的收益矩陣。通過產業收益反哺生態環境,實現“生態”與“生產”統一、“顏值”與“產值”同在,以生態修復為筆、產業創新為墨,奮力書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嶄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