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涪陵區馬武鎮暑氣正濃,長江師范學院機器人工程學院“鑒湖微光”志愿者服務團的旗幟再次飄揚在這片青山綠水間。自2015年與馬武鎮結緣,這支隊伍已連續十年扎根于此,累計開展服務活動120余場,惠及群眾超萬人次,用青春足跡書寫著助力鄉村振興的十年答卷。
科技惠民解難題,專業服務暖民心
在馬武鎮,“鑒湖微光”的義務維修活動早已成為當地居民期待的“年度盛事”。志愿者們發揮專業優勢,創新推出“固定擺攤+上門服務”模式,既在社區廣場為電風扇、絞肉機等家電“把脈問診”,也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戶檢修微耕機,手把手傳授保養技巧。針對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維修小分隊”更是提供貼心服務,贏得村民一致稱贊。
“你們不僅修好了機器,還教我們自己處理小問題,以后再也不用干著急了!”農戶李大叔的話道出了科技助農的實效。十年間,服務團累計維修家電農機300余件,培訓技術骨干50余人,從簡單維修到智能設備故障處理,從臨時服務點到長期幫扶機制,專業與堅持讓志愿服務更有溫度。
深入產業一線,青春智慧助振興
為探尋特色農業助力鄉村發展的路徑,志愿者們走進馬武鎮特色產業現場。在冉剛梨園,他們記錄下“翠冠梨線上訂單激增40%”的銷售經驗;在彭婆婆榨菜廠,跟隨傳承人學習“三腌三榨”古法工藝;在小敏農場,調研“菌稻輪作”模式如何盤活土地資源。
“這些沾著泥土的調研數據,就是最鮮活的鄉村振興報告!”調研組組長趙欣表示。如今,電商數據、古法工藝與生態模型在調研報告中交匯,馬武鎮“三產融合”的發展圖景愈發清晰,青春智慧正為鄉村產業注入新動能。
傳承紅色基因,精神力量潤鄉土
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志愿者們走訪慰問97歲的抗美援朝老兵,聆聽烽火歲月故事。老人看著朝氣蓬勃的大學生,囑咐道:“現在的生活多好啊!你們年輕人趕上了好時代,要珍惜,要為國家多出力!”
在馬武鎮樺榕社區活動中心,志愿者們以“時光任務卡”模式開展紅色教育,讓孩子們化身為“抗戰小偵探”,通過歷史影像和互動問答,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輩的英勇無畏。“這些大學生不僅帶來了幫助,更傳遞了精神。”社區工作人員肖蓉感慨。十余年來,服務團累計開展紅色教育活動50余場,服務群眾2000余人次,讓紅色基因在鄉村沃土生根發芽。
微光成炬,續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從“技術工”到“調研員”,再到“紅色文化傳播者”,“鑒湖微光”用十年堅守詮釋著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團隊指導老師陳婷婷表示:“教育不僅發生在課堂,更在于將知識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力量。我們愿做一束微光,以專業和熱忱照亮鄉村振興的征程。”
據悉,長江師范學院將持續深化校地合作,引導更多青年學子投身鄉村振興,讓青春“微光”匯聚成照亮鄉村發展的溫暖星河。(圖片由 陳婷婷 楊成藝 授權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