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中國臺灣立法機構通過“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韌性特別條例”,計劃10月底前全民普發1萬新臺幣,應對美國關稅沖擊。此前2020年“三倍券”與2023年6000新臺幣現金發放,刺激經濟效果不錯。牛津大學研究表明,普發現金能有效增強信心、刺激消費、提振經濟。在供給過剩、需求不足的下行經濟周期中,我們可以探索普發現金以重構消費刺激思路。
一、又來了!寶島立法機構三讀通過每人普發一萬元現金以應對對等關稅提案。
周六,《星島環球》報道稱,中國臺灣(下稱寶島)將在10月底前全民普發1萬新臺幣(下同),目的是應對美國對等關稅沖擊。
寶島國民黨7月11日在人數優勢下,于立法機構三讀通過“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韌性特別條例”,涉及規模達5450億新臺幣。其中民眾最喜歡的就是“當局向每個人發放現金新臺幣1萬元”,條例明確規定,該普發款項在今年10月底前需要執行發放到位。
國民黨的這份提案基于臺灣的行政機構提出4100億元的“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韌性特別條例”,并另外加入全民普發現金1萬元,撥補臺電1000億,這份將金額提高至5450億的提案在提交立法機構三讀表決前達成了黨內共識。
寶島立法機構三讀后,僅刪除撥補臺電1000億,最重要的全民普發現金1萬元和其他項目均保留。
在表決前,寶島行政機構負責人卓榮泰7月11日下午赴彰化社頭、鹿港和福興3處勘災時,兩度鞠躬拜托在野支持撥補臺電1000億。不過立法機構的議員們對其呼吁似乎并不買賬。
國民黨版本的“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韌性特別條例”在立法機構三讀通過后,國民黨發言人李慧芝表示,感謝立法機構的支持。
行政機構負責人卓榮泰則對媒體表態稱,若增加普發現金2350億的支出,需要舉債才有辦法支應,債留子孫實屬不當。如果要舉債普發現金,將會更加擴大寶島的財政負擔,再加上臺電未獲得1000億撥補、財務狀況不佳,電價審議委員會可能決議調漲電價,勢必將對民生產業帶來更多沖擊。
在寶島,很多問題藍綠高度撕裂。但在向寶島民眾普發現金問題上,藍綠又非常難得地高度統一。
比如這次藍營提出要普發現金1萬元應對美國的對等關稅,綠營則認為要發,但只能發6000元。藍綠最終達成默契,支持自家提案,但也不否決彼此提案。因此國民黨表決時皆以52席的人數優勢,戰勝不足額出席的民進黨45席。
特別條例三讀后,行政機構就必須依照條例內容編列預算,并再將特別預算送至立法機構審查。
二、向公民普發現金,已經成為寶島常規的經濟刺激措施。
自COVID-19疫情以來,寶島實施了多次向公民發放現金或類似經濟刺激措施的計劃。
一是在2020年推出的“三倍券”計劃。
2020年疫情初期,為應對疫情對寶島旅游業、零售業和服務業的沖擊,寶島為刺激經濟推出“三倍券”計劃。在該計劃中,民眾只需支付1000新臺幣,即可獲得3000新臺幣的消費券,用于特定消費領域。這不是直接現金發放,而是通過消費券形式刺激經濟。
二是2023年全民普發現金6000新臺幣新年祝福計劃。
2023年初,寶島因2022年稅收超額約4500億新臺幣,決定向每位公民及符合條件的永久居民發放一次性6000新臺幣的現金,作為“新年祝福”以分享經濟增長成果。
三、世界銀行與牛津大學的研究表明,普發現金是最直接、最公平、最有效的經濟刺激措施。
牛津大學經濟學家ate Orkin博士在參與世界銀行的調查時發現,在疫情期間,
COVID-19封鎖在世界各地造成了廣泛的經濟沖擊和失業。包括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國家的政府,已經采取了經濟干預措施來緩解沖擊。使用最廣泛的工具是現金轉移支付計劃。在列入研究的措施中,有234項現金轉移支付計劃(就是普發現金),以及 100 項食品或代金券計劃。
研究表明,過去,一些政府一直擔心普發現金一類的轉移支付會增加對國家的依賴,特別是,由于難以監控人們如何使用現金轉移支付,因而擔心現金轉移支付不會得到很好的利用。所以許多政府過去常常提供糧食援助或補貼基本食品。
但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在大多數情況下,普發現金而不是食物,是分發緊急援助和社會計劃的最有效方式。
普發現金對經濟的潛在好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能夠刺激消費。現金發放直接增加民眾的可支配收入,特別是低收入家庭更可能將現金用于食品、住房等必需品消費,從而刺激零售、餐飲等行業。寶島2023年的6000新臺幣現金發放被認為對低收入家庭有進步性效應,因為這部分群體傾向于將錢花在基本需求上,進而釋放更多可支配收入用于其他消費。
二是能夠提振經濟活動。普發現金可增加市場需求,特別是在經濟低迷或疫情后復蘇期間。新加坡、韓國、日本、寶島等地在疫情期間的現金發放,被認為有助于中小型企業,因消費者支出的增加能緩解疫情期間的經營壓力。
三是能夠增強民眾信心。在所有的政府轉移支付措施中,普發現金被認為是最能夠提升消費者信心的措施,該計劃有利于減少對經濟前景的擔憂,鼓勵更多消費而非儲蓄。
四是效率最高、社會接受度最高。由于普發現金采取平均發放,直接到賬,沒有前提條件,也無需甄別篩選,被所有實施過該措施的國家認為是最公平的效率最高的社會轉移支付方式。
四、在供給過剩、需求不足的下行經濟周期中,普發現金或許是效果最好的經濟刺激措施。
目前,供給過剩、需求不足、消費低迷、經濟疲軟已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的共識,提高個人收入,刺激消費,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政府部門的文件中。高層也頻繁提及需要從投資型經濟發展模式向消費型經濟發展模式轉換。
但我們注意到,由于強大的政策慣性和路徑依賴阻力,經濟轉型可能非常緩慢。在此過程中,我們在刺激消費的措施中,幾乎所有的政策都指向刺激生產和供給,包括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和企業設備更新補貼,以及消費券措施,我們的思路和操作目標,依然停留在消化企業庫存和補貼最終流入企業階段。
包括在疫情期間及近期消費低迷時期,我們都比較排斥實施全民普發現金,而是傾向于其他經濟刺激措施,原因包括政策理念差異,避免“福利主義”,將擴大生產置于擴大消費更優先的等級。以至于只要談起普發現金,就有很多人說我們人口超過14億,全民普發現金的財政成本極高。但實際上只要拿出每年50萬億固定投資的一半來普發現金,每人可以普發18000元。
實際上,發放消費券、消費品更新補貼、面向極端貧困群體和未就業大學生的補貼,由于無法做到百分百的透明度,違法套取補貼的案件高發,成為財政違法違紀的高發地帶。
在消費券年年發、消費品更新補貼年年搞,但消費低迷一年比一年嚴重的今天,我們是否能夠換個思路,換個措施,試一試普發現金,比較一下局部補貼和全面補貼、定點刺激消費和普遍刺激消費效果有何不同,或許會重構我們的固定認知。
【作者:徐三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