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第55屆巴黎航展。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攜殲-20、殲-35A等“20系列”尖端裝備首次海外集體亮相,展臺前人潮涌動。
然而,當喧囂散去,一份略顯尷尬的成績單浮出水面:除巴基斯坦確認采購40架殲-35外,高端戰機實質性新訂單幾乎掛零。反觀曾被殲-10C實戰壓制的法國“陣風”,卻簽單簽到手軟:印度增購26架、法國空軍計劃采購30架、印尼等國虎視眈眈,其全球總訂單已飆升至557架。
為什么中國最頂尖的航空裝備,在國際頂級舞臺竟難獲歐美青睞?
信任的建立,需要實戰的背書。中國展區雖陳設著殲-20、殲-35A等明星機型的模型,卻僅限于靜態展示。潛在買家“看得見、摸不著”,無法直觀感受其澎湃動力與戰場靈動。
相比之下,“陣風”戰機歷經利比亞、伊拉克等多場實戰淬煉,F-35更在全球熱點區域頻繁現身。對買家而言,一件經歷過槍林彈雨考驗的武器,其可靠性和戰斗力無需多言。當中國戰機尚缺乏足夠實戰履歷時,僅憑展板參數和精美模型,難以徹底打消客戶的深層疑慮。
更深層的壁壘,在于無形的“生態枷鎖”。
現代戰爭是體系對抗,絕非單件武器的較量。當一個國家長期浸潤于西方武器體系,其飛行員訓練、地勤保障、指揮鏈路乃至戰術思想,都已深度綁定。
此時若要轉向中國裝備,無異于將整支軍隊推倒重建——從人員培訓到作戰理論,從后勤補給到數據鏈整合,成本與風險如山。這恰如讓一個蘋果生態的重度用戶全面轉投安卓,遷移的陣痛遠超設備本身價格。
法國“陣風”雖在印巴沖突中單機性能不敵殲-10C,卻因其與西方體系的“無縫兼容”,持續收割訂單。它代表的不僅是一件武器,更是一張融入特定戰略生態圈的門票。
軍工貿易,從來不只是商業。
克羅地亞、希臘等國采購“陣風”后,迅速獲得歐盟基金輸血;印度大手筆購入,也暗含深化與歐洲戰略協作的考量。買F-35,等于向美國繳納“保護費”;買“陣風”,則是加入歐盟“朋友圈”的投名狀。許多中小國家采購武器,本質是對國際關系的長線投資,尋求政治庇護或經濟捆綁。
中國軍工裝備縱然技術卓越、性價比突出,卻難以在訂單中捆綁類似的“政治溢價”。這恰是“陣風”這類西方裝備的核心附加值所在。
殲-35隱身性能與航電系統已達世界頂尖水準,卻因體系壁壘成為“孤獨的強者”。軍工貿易的底層邏輯,是信任積累、體系適配與政治捆綁的復雜交織。中國軍工需要跨越的不僅是技術高峰,更是國際信任體系與地緣格局的無形高墻。
巴黎航展的訂單落差并非技術實力的否定,而是中國軍工國際化征途必經的成人禮。它揭示了一條關鍵路徑:頂尖技術需輔以實戰驗證、體系開放與戰略伙伴的深度綁定。
當殲-35斬獲巴基斯坦訂單,當“翼龍”“彩虹”在中東穩步推進,中國軍工的海外之路已在堅實延伸。真正的全球性裝備巨頭,既需要實驗室里的極致突破,也離不開國際棋局中的縱橫捭闔。
軍工貿易從來不只是商業。每一筆訂單背后,都是國家意志的延伸與戰略信任的具象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