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山東艦停靠香港,港人排隊登艦參觀時,一個問題浮現出來:為什么這座回歸祖國27年的城市,至今還保留著那么多殖民時代的痕跡?
去殖化其實早就開始了
很多人以為香港的去殖化是最近才開始的,其實不然。早在2015年非法"占中"事件后,就有愛國人士警告說,如果不清除戀殖情結,香港會出大問題。結果2019年的黑暴印證了這個預言。
痛定思痛之后,特區政府開始動真格的了。
2021年,香港警察學院開辦中式隊列培訓班,80名來自入境處、海關、懲教署、消防處的教官開始學習中式步操。
到了2022年7月1日,香港警隊全面轉用中式步操,那句標志性的"Yes, Sir!"徹底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是,長官!""明白,長官!""好的,長官!"
這個改變看起來很小,實際意義卻很大。想想看,一個警員每天工作中說的最多的話,從英文變成了中文,這背后代表的是身份認同的根本轉變。
2024年,特區政府更進一步,通過《2024年成文法條例草案》,正式廢除了法律條文中的"總督""女皇陛下""立法局"等殖民字眼,改為"特區政府""行政長官"。
陳曼琪議員為此奮斗了將近10年,她在微博上感慨:"自2015年,我一直堅持爭取本地法律去殖民化,10年后終見曙光。"這話聽起來輕松,背后卻是漫長的等待和堅持。
那些街道名字背后的血淚史
香港的殖民地名可不是隨便起的,英國人當年用了四種套路來給香港改名,每一種都充滿了侵略者的嘴臉。
第一種最直白,叫"宣示占領"。英軍登陸的水坑口直接被改名"占領角",生怕別人不知道這是搶來的地盤。
第二種用英國王室的名字,比如維多利亞港,就是用當時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名字命名的。
1861年1月英軍占領九龍半島,4月份就迫不及待地以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命名,仿佛在說"這塊地現在姓維多利亞了"。
第三種更惡心,用歷代港督的名字命名。香港大學所在的"般咸道",就是第三任港督般咸的名字。
第四種最讓人憤怒,直接用侵略"有功"軍官的名字。伊利近街的命名者是誰?就是那個指揮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逼迫清政府簽下《北京條約》《天津條約》的英國軍官伊利近伯爵。
砵甸乍街更過分,用的是首任英國總督砵甸乍的名字。這條街的每一塊石板下面,都埋著當年港九原居民抗英義士的鮮血。可這些劊子手的名字,居然還能堂而皇之地立在香港的街頭,這不是咄咄怪事嗎?
這些殖民命名的核心問題在于,它們掩蓋了侵略史,美化了殖民傷痛,阻礙了歷史認知的糾正。
何君堯議員在2022年11月還曾提議以霍去病、岳飛等中華英雄的名字取代充滿了殖民色彩的地名,這個建議非常有道理。
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增加港人凝聚力,首先要做的一定是糾正被扭曲多年的歷史。而地名的去殖化,就顯得極其重要。
有人說這些地名是香港多元文化的象征,是歷史的見證。問題是,這見證的是什么歷史?是侵略史、殖民史、屈辱史!
據媒體報道,2023年兩會期間有11位全國人大代表提交議案,建議對香港地名等進行"去殖民化"。
代表們表示,英國殖民者更改地名是為了在文化上隔斷香港與祖國的聯系,若不抹去殖民統治色彩的地名,恐助長"戀殖"情結、引發新的政治風波。
國泰航空暴露戀殖病根
說到戀殖的危害,國泰航空歧視內地乘客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那些空乘人員歧視普通話,本質上是因為他們在心理上認同的是英國人身份,而不是中國人身份。
"俠客島"當時發聲指出,"責任不能僅推給幾名涉事員工,國泰應該反省的是自己的管理制度和公司文化",還指出"暴露了有些人的國族認同偏差、心理扭曲以及文化、專業素養之極度欠缺"。
這種扭曲的認知哪來的?就是長期浸泡在殖民文化里培養出來的。
在國泰航空里,其空乘自我身份認同是英國人而不是中國人,而且還對中國人進行逆向的種族歧視。所以在2019年、2020年時國泰航空才會發生那些踐踏底線的事兒。
更離譜的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世時,香港居然有人跑到英國駐港領事館前哭喪、跪拜。一個曾經殖民統治他們的外國女王死了,他們卻表現得比女王的親孫子還傷心。
這種"感恩""留戀"和"孝敬",說明什么?說明殖民者當年的洗腦工程有多成功,也充分暴露了"戀殖心"在香港的存在。
這種戀殖心態的危害在2019年已經充分暴露了。那一年的社會動蕩,根子上就是身份認同的錯亂。一些人寧愿認美國爸爸、英國媽媽,也不愿意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這種心態不徹底清除,香港就不可能真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不可能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應有作用。
法官頭上的方便面
在所有的殖民遺跡中,最刺眼的要數法官頭上那頂假發了。
香港人戲稱它為"方便面頭",因為那卷曲的白毛確實像泡面一樣。這個玩意兒不僅難看,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的象征意義——英國殖民司法權威的延續。
最諷刺的是,連英國人自己都不要這玩意兒了。2008年,英國法官就不再戴假發了,理由是這個傳統太過時、太不實用。主子都扔了的東西,香港司法界一些人卻還舍不得,美其名曰"傳統和習慣"。
問題是,這是什么傳統?是殖民傳統!這是什么習慣?是奴性習慣!一個法官戴著這種假發坐在法庭上,象征的是什么司法權威?是英國的還是中國的?答案不言而喻。
何君堯議員早在2022年就提議去除這個"方便面頭",推動司法界徹底去殖化。這個建議非常中肯,因為司法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界如果還保留著這種明顯的殖民符號,怎么可能真正樹立起對國家的認同?
有人擔心改名成本太高,這種擔心完全是杞人憂天。2019年那場風波給香港造成的損失,遠遠超過改幾個地名、摘幾頂假發的成本。更何況,國家尊嚴和民族認同是無價的,怎么能用金錢來衡量?
香港回歸祖國27年了,是時候徹底告別那個殖民時代了。山東艦的到訪讓港人感受到了國家的強大,接下來該做的,就是讓這座城市從里到外都姓"中",而不是繼續背著殖民者的烙印前行。
去殖化不是要抹殺歷史,而是要還原歷史的真相,讓下一代香港人知道,他們的身份認同應該指向哪里。
法官頭上的"方便面",是時候摘掉了。這不僅是為了司法的尊嚴,更是為了香港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